预防节日综合症
2018年07月29日 【健康号】 谌益华     阅读 5448

       随着国家中长假的增多,长时间工作的身心疲惫的人们对这些假期有着太多的期待,有许许多多的打算。放松自己,完成自己平时因为工作而不能完成的心愿,如旅游、运动、睡觉、打牌、游玩、聚会畅饮等等。如果这类活动安排得当,对缓解压力,调整心情,改善身体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每年长假因不注意节日期间的保健而导致身心疾病的病例屡有发生,而更有一些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则会埋下健康隐患。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谌益华

       常见的“节日病”分别是心肌梗塞、中风、胰腺炎、胆囊炎、食物中毒、胃肠炎、肝炎、溃疡病、痛风、节日综合征。而节日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浑身无力、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嗜睡、做事精力无法集中、脾气暴躁、不愿意上班等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呢?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让自己觉得舒服是人的本能反应,因此,虽然客观事实上是休完假,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却还在继续放假,希望那种舒适的、快意的状态能继续维持下去。另一个原因在于长假期间,人们娱乐玩耍、或外出旅游、休息的时间反而比平时上班时还少,作息时间和规律被打乱,扰乱了自己本身所特有的生物钟;加之节日期间饮食无规律,不少人还烟酒无度,暴饮暴食,造成营养搭配不均,身体各器官超负荷运转,引起功能紊乱,尽管还没有达到发病的地步,但已经让人体感到不适了。

      如何来预防,让自己的假期过得愉快、健康,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借鉴:

第一招:洗澡、泡脚加按摩助睡眠

  正确的睡眠是驱除疲劳的重要手段,不正确的睡眠反而会加重疲劳。不是越睡得多就越好。因为每个人的睡眠是由自己的生物钟控制的,如果生物钟被打乱,即便看起来休息得很多,但实际上会感到更加疲劳。专家认为,消除疲劳的正确做法是,每天提前一两个小时入睡,坚持在同一时间起床,逐步将自己的生物钟调整好。为了睡得好、消除疲劳,

①最好能够在睡前洗个热水澡,或是用热水泡脚。洗澡可消除体表代谢的排泄物,使毛细血管扩张,有效消除疲劳。洗澡的水温在40℃左右为宜,一般洗15至20分钟即可,时间过长反而会感到疲劳。泡脚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增强血液循环,解乏安眠。泡脚的水温可略高一些,以自身感觉微烫为宜。

②假期中运动量过大的人们常会感到肌肉酸痛,这是肌肉群运动过量产生乳酸堆积造成的,按摩有助于乳酸尽快被血液吸收并代谢。方法是用手捏或用拳头轻轻敲打小腿、大腿及手臂、双肩,使肌肉得到放松。

③睡前应该多喝些水,补充体内水分不足。睡眠时可以将脚垫高些,以利于下肢血液循环,促进疲劳的消除。

第二招:巧用食物恢复体力

       假期当中亲友欢聚,饮食多以荤腥为主,每日鸡鸭鱼肉不断,肠胃经常处于超负荷运作状态。专家建议,假期过后最好能吃几天素食,每次吃七分饱,同时保持稳定、规律的作息时间。比如多喝茶,多吃水果,多吃点清淡的东西,如新鲜的绿叶蔬菜、稀饭、面条汤、疙瘩汤、咸菜等,这些都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有助于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道的休息调整。对于那些外出旅游、整天东奔西跑、体能消耗过大的人们来说,下面这些食物有助于迅速补充营养、消除疲劳。

 1、热茶:茶中含有咖啡因,它能增强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而达到抗疲劳的目的,咖啡、巧克力也有类似作用。2、高蛋白:人体热量消耗太大也会感到疲劳,故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豆腐、牛奶、猪牛肉、鱼、蛋等。3、维生素:维生素B1、B2和C有助于把人体内积存的代谢产物尽快处理掉,故食用富含维生素B1、B2和C的食物,能消除疲劳。4、饮用活性水或纯净水,水中含有大量的氧气,能快速缓解机体的疲劳感。5、碱性食物:多食碱性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乳类和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维生素的动物肝脏等。这些食物经过人体消化吸收后,可以迅速地使血液酸度降低,中和平衡达到弱碱性,使疲劳消除。6、矿物质:特别是盐和钙的补充,它们能促使酸碱度平衡和渗透压恢复稳定,缓和肌肉疲劳,可以多吃海带、紫菜、牛奶、猪肝等食物以得到铁质、矿物质的补充。

第三招:适当运动有裨益

  无论是假期当中玩得太疯导致疲惫不堪,还是歇得太久以致精神懈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做操、跳绳、打太极拳等,都能够给身体一个缓冲期,从而有效地解除疲劳、恢复精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由于锻炼后容易入睡,使大脑能够得到完全的休息,对整个身体也是最好的放松办法。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身疾病科谌益华副教授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谌益华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心理卫生中心,心理科...
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失眠症、精神分裂症、难治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