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敌人2
2017年10月05日 【健康号】 颜峻     阅读 8871

多医生的突破性的成就,既来自于前人的积累,又来自于他自己的运气,就是当一个病例,一个机会出现的时候,你要做临时的判断,我到底要不要和病人共同冒这个风险,把他背过河去,背不过去,他会死,而我会身败名裂,往往机会只有一次。
那对于布莱洛克来讲,这次机会出现就是1944年,要知道他跟塔西格两个人认识还是头一年的事情,1943年刚认识,但是两个人一拍即合,对于BT分流术这种手术方案的设想,都觉得靠谱可行,所以做了很多理论上的推导,但是要知道,他们没在活体人身上做过实验,甚至动物实验也只在一条狗身上做过实验,虽然成功,但是只有一例嘛。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医学史上经常出现这种事,你一个想法刚刚成形,突然病例就出现了,你要不要试,该做决定,那这个病例呢,当然是一个婴儿了,叫艾琳,在那个时代,很多父母一旦听说到孩子得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往往直接就把孩子扔了,所以那个时代弃婴现象是特别普遍,先天性心脏病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但是这个艾琳的父母就舍不得,这孩子已经长到一岁多了,蓝婴的很多症状已经非常明显了,孩子奄奄一息,对于艾琳的父母来讲,只要有一线生机,哪怕让孩子多活一天,他们都愿意去尝试。
所以在孩子父母如此恳切的眼神下,你说布莱洛克该做什么样的决定呢,是该不该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谈不上身家性命,至少是职业信誉,声誉搭上,去做这次本来还不成熟的手术呢?
你看好医生就是这样,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即使此前只在一条狗身上做过实验。当然,后来这两个人非常幸运,这次手术居然就成功了,而且一旦成功之后,仅仅在五年内,就让1000名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脱离了鬼门关,所以这个手术的方法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说到这儿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医生的敌人到底是谁?如果是其他的手艺人或者专业知识分子,他们面对的敌人很简单啊,就是他们行当里的这个大难题,就像我们以前讲的费马大定理,历朝历代的数学家他们的敌人只有这道题本身,不管这个故事多么千回百折,多么具有戏剧性,敌人是确定的。
而医生这个职业,他面对的敌人除了病魔之外,其实还有第二个,那就是他自己,他经常要做这个选择,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要不要把自己给搭进去呢,医学史上很多重大的突破,其实都是医生把自己给舍进去而取得的,比如说以前我就看过一则材料,人类在发现导致胃病的那个幽门螺旋杆菌的过程当中,就有一位医生,因为他一直怀疑是有一种病菌导致了胃病,那这是什么病菌呢,它是不是一定存在呢,没有人知道。
那个时候医疗手段也缺乏,所以他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决定,就是把一个胃病病人的呕吐物给喝下去,一般人做得到吗,然后他果然得了胃病,他就证明医学界看,你看,这就是这种病菌导致的。
还有,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也是在《心外传奇》这本书里讲的,有一个也是治疗心脏病的医生,叫福斯曼,那个时候就比较早了,1929年,那个时候刚刚人类有了X光技术,可以透视人体的内部,但是你想,心脏这玩意儿它是包起来的,X光没法穿透到它内部,把它那个内部的生理结构给丰富的显现出来,所以得有一个办法,什么呢,就是往心脏里面打显影液,给心脏来一针,往里打显影液。
这玩意儿太危险了,也不靠谱啊,所以又一个医生叫福斯曼,福斯曼就想,我能不能用这么个办法,其实这个办法,就是刚才前面我们讲的张强医生想的那个办法,从胳膊这儿把血管给切开,然后用一根导尿管从血管里面伸进去,然后一点一点捅,捅进心脏,然后把显影液给搁进去,然后再到X光机面前拍一张片子,把心脏内部的结构给显影出来。
那谁干呢,没人干,没人干,福斯曼说我干呀,我来这事啊,他领导说,你别胡闹,别胡闹,踏实呆着吧,这事要出人命的,不行。
正好这个福斯曼跟他们医院的那个管医疗器械的小护士很熟,你看平时泡妞还是有好处的,他就跑到跟小护士讲,说我要做一个实验性的手术,你配合我一下行不行?护士说可以啊,可以啊,大哥哥,然后就跟他去了,他到手术室之后呢,趁这个小护士不注意,就给自己来了一刀,把静脉血管在胳膊上给割开了,然后就让这个护士配合他把导尿管往里捅,这小护士当时就给吓哭了。
但是因为关系好嘛,然后就一边哭一边配合着他往里捅,先在这个手术室里往里捅了大概30厘米,然后又扶着他走下楼,因为那个医院的X光室在一楼,到了一楼,然后去拍了一张X光片,最后又往里捅了35公分,最后是达到65公分,最后捅进去,把显影液打进去,然后拍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心脏内部的结构的显影图。所以,你说我们能不尊敬医生吗,每一种突破,在医学界都是他们这么玩命带来的。
让我们接着聊医生的敌人这个话题,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还是来自于《心外传奇》这本书,刚才我们讲的所有关于心脏外科的手术其实都还围绕着心脏的外面兜圈圈,还没有人能够打开心脏,而医生是有这个冲动的,因为不能打开,不能直接看到它内部的结构缺损,很多病是没法治的,但是这方面的难度也实在太大了。
从上个世纪的30年代开始起步,50年代,20年才看到一线曙光,在这方面走的最远的是一个加拿大的医生,叫比奇洛,他就提出来一个非常新鲜的想法,说我们能不能先把人的体温给降下来,让血液循环变慢,这个时候,我们把流入和流出心脏的那几个血管给它掐死,再把心脏打开,利用这短短几分钟宝贵的时间,把它里面的东西修复,然后再缝合,然后再把血管放开,再启动血液循环,这个方法可不可行?
不管可不可行了,先拿条狗来试嘛,你看狗也挺倒霉的啊,试了发现可行,居然搞完了之后,有51%的狗可以活下来,但是我们得说,这51%这数字距离拿活人去做实验,就差的太远了,一个手术台上如果要死一半的人,谁还会上呢,对吧,还不如在家等死呢,没准儿自愈的这个可能性还要更高,所以比奇洛这个大夫就特别的郁闷,就不断的把自己所有的研发的资料,现阶段进展的细节向医学界公开,以求助于同行。
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投影仪,PPT这些东西,他居然能够做到在自己手术的时候,给狗做手术的时候,给自己拍照片,然后把这些东西以胶片,用当时的幻灯机放出来给大家看,看到很多细节,所以这对医学界当然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很多医生从此有启发,然后就开始了在比奇洛的实验的基础上往前走。
这就谈到一个美国医生,叫刘易斯,他就干了这个事,后来他通过他自己的研发,把这个成功率提高到90%,你看,这个数字就很漂亮了,所以到这个时候,事实上在人身上做这样的实验,时机就已经成熟了,但是你看,医学永远不是医学内部的事情,比奇洛比较倒霉,他到最后,也没拿下医学史上的这一顶桂冠,作为第一个打开心脏做手术的大夫。
那为啥呢,因为医学界有一个共识,就是这个案例最好是一个小患者,一个小孩,但是比洛奇所生活的加拿大,整个社会氛围是比较保守的,尤其是涉及到小孩,大家就更加谨慎,而且比奇洛是在一家成人医院工作,他医院里没有小孩患者,虽然跟他的医院隔一条街,就是一个儿童医院,但是虽然屡经说服,但是没有一个大夫愿意把自己的患者,推荐到他这儿,也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冒这份风险,所以虽然整个条件,理论,实践全部都成熟了,但是比奇洛生就找不到第一个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
而另外一个主人公,刚才我们讲的美国医生刘易斯,他的运气就比较好,因为美国的社会风气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了,美国的整个的人口基数要大得多,愿意尝试这种事情的人也多得多,所以在1952年,刘易斯先生第一次拿到了一个患者,这是一个五岁的女孩,叫杰奎琳,果然,就用这套方法,杰奎琳被治好了,而且治好之后活蹦乱跳,后来长大还生了俩孩子,后来这个杰奎琳还当了木匠。
你想想看,那也是体力劳动者,说明这个心脏治好的,还真是比较完善,所以这个比奇洛和这顶桂冠失之交臂,当然后来,在医学界还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八卦,刘易斯说我是破冰者,比奇洛隔着远远地说他无耻,不要脸等等,这是一个行业内部的争议。
但是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不知道你看出什么,就是当一个医生他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当它的病人不愿意跟他配合的时候,他纵有一身本事,也是没用的,那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我们能不能够把心脏打开的时间再延长一点呢?因为刚才讲的那个案例,小女孩杰奎琳她的心脏只被打开了5分钟,因为她的心脏的破损比较小,所以稍微缝两针就马上可以缝合了,但是如果是比较严重的心脏缺损,就需要比如说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那刚才那套方法就肯定没法用了,所以带着这个难题,刘易斯医生就接着往前探索。
但是很可惜,医学就是这样,一个将军打赢了一场战斗,你未必能够打赢第二场,刘易斯医生在后来的探索当中连续失败,居然有两个孩子死在了他的手术台上,你不要以为病人死在医生眼里反正看惯了,不在乎,那怎么可能,更何况是两个孩子,所以给刘易斯医生带来的精神打击就特别沉重,他坚决不干了,就从这条探索的路上给撤回来了。
那接过这一棒的人是谁呢,就是刘易斯的助手,而且就是上杰奎琳那台手术的他的那个助手,这个人叫李拉海医生,李拉海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说我们能不能够让另外一个人,同时跟我的病人上手术台呢,因为心脏不就是个水泵吗,它就起到一个泵血的作用,既然我们要把这台水泵给停下来,我们能不能借一台过来?
这个想法确实也很奇幻,如果两个人上手术台,把这个人的心脏先停下来,把他的整个的血液循环的机制接到另外一个人的心脏上去,然后挺一会儿,挺住,这边赶紧做手术,获得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你这个想是可以想,但是这马上就牵扯到伦理问题了,当时不管是医学界,还是新闻界都有人反对,大家说,难道你要创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死亡率200%的手术吗,因为很可能另外一个人也出现生命危险啊。
但是不管怎么样,医生的运气还是要看患者的配合,这个时候就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病例,是美国的一对夫妇的孩子,这对夫妇叫格利登,这两口子也真是倒霉,生了俩孩子,第一个孩子就因为心脏病死了,第二个孩子紧接着又诊断出一模一样的心脏病,所以这对夫妇玩了命也得把这孩子给保住,实在是受不了了,他们就打听到,李拉海医生有办法,只不过格利登先生需要冒一点风险,陪着孩子同时上手术台,那还有啥可说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嘛,所以就答应了这个安排。
今天我们讲的所有的故事,不见得都是喜剧,这个案例它就是一个悲剧,最后这个孩子虽然下了手术台,但是紧接着身体就迅速的恶化,很快死了,格利登夫妇当然是悲痛欲绝了,但是李拉海医生不服啊,说在手术台上好好的啊,很成功啊,为什么术后马上各种并发症就死了呢,然后就跟这一对夫妇来商量,说能不能把你孩子的尸体献出来供我们解剖,我们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看,这个时候患者的配合,即使不是自己,为其他患者贡献自己的身体,也变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格利登夫妇就接受了,打开小格利登的尸体一看,原来不是手术的原因,是因为术后引发了肺部的感染,导致小格利登的死亡,那就说明这个手术的设想本身是成功的,所以李拉海医生就有勇气接着往下探索。
在后来,他做了45例这样的手术,其中四十四例都是父母陪孩子上手术台,只有一例例外,是一个志愿者,一个小伙子,来充当这个临时的心脏,但是李拉海医生也比较倒霉,他虽然做出了这么成功的实验,但是这个手术没有被留下来,为啥,因为人工心肺机被发明了,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他的主人公叫吉本,也是通过非常艰难的一个过程,开发了人工心肺机,现在我们大医院心胸外科的手术室里,这是最重要的手术器械,它起到的作用其实就是一个人工心脏的作用,临时的把血液循环接到那个机器上,让医生有时间修复患者的心脏,所以李拉海医生虽然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但是他的贡献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在《心外传奇》这本书里,对于吉本医生发明心肺机的过程,有着清晰的描述,在这儿我们就不多说了。
那接下来心脏外科的一个里程碑,就是心脏移植,我们都知道,人体是有免疫力的,是对外来事物有排异反应的,这就是移植器官最大的难题,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曾经有过一例成功的器官移植,只不过那时肾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那一例成功案例还发生在一对同卵双胞胎兄弟的身上,所以排异反应自然比较轻,而第一例心脏移植,是要到1967年。
但是你看,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故事,是加拿大医生和美国医生赛跑,美国医生赢了,可是心脏移植这个故事,是美国医生和一个南非医生赛跑,最后南非医生赢了。为啥?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颜峻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漏斗胸门诊,胸水专病...
胸部肿瘤如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的外科手术及胸腔镜、纵隔镜等微创手术。特别重视胸部肿瘤的规...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