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口疮的中医认识探析
2017年05月07日 【健康号】 赵小青     阅读 16104


口疮是以口腔局部出现小溃疡, 灼热疼痛为特征的口 腔黏膜病。目前, 因口疮导致疼痛、 饮食困难至医院就诊的 患者 日益增多, 笔者意识到有必要使其引起重视。下面就 对口疮的中医认识作一浅析。
 1 病名朔源 中医对口疮的认识较早, 在《京问 ·气厥论篇》中就有 记载 :“膀胱移热小肠 , 膈肠不便, 上为 口糜。”《素问 ·气交 变大论>云: “岁金不及, 炎火乃行 , 生气乃用⋯⋯民病 口 疮。 ”‘素问 ·五常政大论>云: “少阳司天, 火气下临, 肺气 上从 , 白起金用⋯⋯鼻窒口疡。 ”《棠问 ·至真要大论》云:“ 少阳之夏 , 大热将至, ⋯⋯火气内发, 上为 口糜, 呕逆。”口 疮与 口 糜均为口 腔黏膜病变, 但有所区别, 清 ·吴谦《医宗 金鉴= } 云: “口糜, 满口糜烂, 甚于口疮”;“大人 口破, 亦名口 疮”。

2 证候与病象认识 明代薛己<口齿类要>描述其症状“口 唇生疮,口内无 皮状,口舌糜烂, 唇舌生疮,口臭牙龈赤烂 , 口苦而辣 ,口苦 胁胀每怒口苦发热 , 每怒则口苦兼辣, 头痛, 胁胀, 乳 内刺 痛”。《外科正宗>卷 4: “虚火者, 色淡而白斑细点, 甚者陷 露龟纹, 脉虚不满; 实火者, 色红而满 口烂斑, 甚者腮舌俱 肿, 脉实口干。 ”对口疮的虚实表现有较明确的描述。类似 现代医学对口疮的认识:口疮为口腔肌膜上(多在唇、 舌、 颊及齿龈部位)出现黄白色如豆大、 表浅的小溃点, 疼痛或 饮食刺激时痛, 反复发作, 此起彼伏。其溃疡形态有四大特 点: 红(溃烂边缘色红), 黄(假膜色黄), 凹(溃疡凹陷), 痛 ( 灼热疼痛)。溃疡点中央凹陷, 周围黏膜鲜红, 微肿, 甚或 融合成片, 单发或复发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 灼热疼痛, 常 以1 0日左右为一发病周期。
 
3 病因病机认识
3.1 外感六淫燥火 脏腑 内伤是致病主因 《内经》: “诸 痛痒疮 , 皆属于火”,口疮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局限 性浅表性溃疡, 周围充血, 灼热疼痛 , 乃火热炽盛的表现。 火 热之邪既可从外感受 , 但多半由内伤而发。《素问 ·气交 变大论》: “岁金不及, 炎火乃行⋯⋯民病口 疮”; 《素问 ·至 真要大论》:“少阳之复, 大热将至, 火气内发, 上为口糜”, 已有四时六淫之邪可致口内生疮糜烂。外感六淫之中主要 以燥、 火两邪为主, 燥邪千涩, 易伤津液, 火为阳邪, 其性炎 上、 燥火外受、 津伤火炎、口疮乃发。 如饮食不节 , 过食膏梁厚味、 辛辣之品, 习饮醉酒 , 以致 运化失司, 脾胃积热, 热盛化火 , 循经上攻, 熏蒸 口舌; 情志 不畅。 思虑过度, 心烦不寐, 五志化火, 心火上炎; 或肝郁气 滞 , 失其疏泄, 冲任经脉不调, 经行不畅而致心胃之火上炎; 寒体阴虚, 或久病阴分受损, 气血不足, 复加劳伤过度 , 以致 阴液亏损, 虚火上炎。或劳倦思虑太过, 脾 胃中气受损、阴 火内生。凡此种种均属内伤之火。现代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工作压力增大, 应酬 、 熬夜 、 饮酒、 吸烟等导致生活规律 被打乱, 引起脏腑内伤而致 口疮患者 日益增多, 也成为一个 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
 
3. 2 热壅血滞 痰热互结是 口疮重要的病理机制 《重订通俗伤寒论》谓:“邪热炽盛 , 郁火熏蒸 , 血液胶凝”。复发性口疮火热内盛、 拂郁气机、 令血行不畅; 或火热煎熬 , 耗伤 津液 , 令血液稠浊。尤其是本病病在心脾 (胃), 胃为多气 多血之腑 , 胃热每致血分亦热, 阴血受损 , 而致血热 、血瘀 、 瘀热互结 , 腐化血肉而成溃疡。可以认为口疮的主要病理 特点是: 发作期以心 胃(脾)积热为主, 间歇期 以阴伤正虚 为要 , 而多表现为标实本虚, 热壅阴伤互为因果转化, 病程 中存在热壅血滞、 痰热互结病理的机制。

3. 3 “火热”是 口疮共同的病理 因素 <诸病源候论》卷 3 0: “手少阴之经也, 心气通于舌; 足太阴脾之经也, 脾气通 于口。脏腑热盛, 热乘心脾, 气冲于 口与舌, 故令 口舌生疮 也”; 《圣济总录》卷 1 1 7: “又有胃气弱, 谷气少, 虚阳发动而 为口疮者”; 《杂病源流犀烛 ·口齿唇舌病源流》: “脏腑积 热则口糜⋯⋯心热亦 口糜,口疮多赤; 肺热亦 口糜,口疮多 白; 膀胱移热于小肠亦口糜; 三焦火盛亦口糜; 中气不足, 虚 火上泛亦 口糜; 服凉药不效, 阴亏火旺亦 口糜”; 《圣济总 录 ·卷一一七》谓:“口舌生疮者, 心脾经蕴热所致也。盖 口属脾 , 舌属心, 心火者, 肝土也。心火炽盛, 传至脾土, 两 脏俱蓄热毒不得发 散, 致 冲上焦, 故令口舌之 间生疮肿 痛”, 指出口疮由脏腑积热上攻所致 。 火热内盛, 循经上攻, 腐肉成溃。可见, 口疮发病虽有脏腑虚实之分, 但均有“火 热”这一共同的病理因京存在。从 口疮 的临床表现来看, 多数病人在口疮发作时, 均有一些阳热证表现, 如 口干、口 苦、口臭、 心烦、 发热 、 大便干结、 尿黄等。 可见,口疮虽表现在口腔, 但主病之脏在于心、 脾(胃) 及肾。病性有实、 虚之分, 病程有长短之别 。 症状亦有轻重 差异。一般来说。 实证者起病急, 病程短, 局部疼痛较剧, 溃 点大且数 目多, 周围黏膜红肿突起, 甚至融合成片; 虚证者 发 病缓, 病程长, 局部疼痛轻微溃点小且数 目少而分散, 周围黏膜微红微肿。 常有反复发作史。
 
4 治则治法认识 
以辨证论治为主要治疗原则。宋 ·《圣济总录》云:“口疮者 。 由心脾有热 。 气冲上焦, 熏发口舌 。 故作疮也。又 有肾气弱, 谷气少 , 虚阳上发, 而为 口疮者, 不可执一而论 , 当求所受之本也。”共记载56种治疗口疮处方, 如“治 口疮 经年歇发, 饮食艰难, 蔷薇根散方”、“治 口疮甘草煎方”、 “治口疮二物散方”、“治口疮附子涂脚方 ”等, 大多简单易 行。该书对“口吻疮” 亦有描述: “口吻疮者, 其疮发于唇吻 之间, 疼痛微肿, 湿烂有汁, 也名燕 口。 又名肥疮 , 此由脾胃有热。 随气熏发。上功 于唇 , 与津液相搏所致。 ”唇疮则是 “ 唇疮者 以脾 胃有热, 热气循经 而外发 于唇 , 故生疮 也, ⋯ ⋯ 所以唇为之生疮”, 治疗则“治口唇生疮五倍子散方: 五倍子、 槐花。右二味 , 等分为细末 , 每用蜜调, 傅唇上, 如 疮口干, 以葱涎调涂之”;“治唇边生疮年深不差方: 兰叶, 右一味, 取八月生者, 捣汁洗疮上。”《太平圣惠方》治 口舌生疮诸方共 5方, 为贴药、 温含冷吐等。
    
金元 ·张从正《儒门事亲》: “夫大人小儿 口疮, 唇紧。 用酸浆水洗去 白痴。 临困后绿袍散, 如或不愈 。 贴宴筵散。 又不愈, 则贴铅白霜散则愈”。 并说明三种药物需要根据不 同症状, 辨证施治方可收效。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疗口疮常用方有: 洗心散,四顺清凉汤, 甘露饮 , 泻心汤, 黄连阿 胶汤, 连翘饮等。 明 ·薛己<口齿类要》云:“口疮, 上焦实热,中焦虚寒, 下焦阴火, 各经传变所致 , 当分别而治之 ”, 临床上认为“发 热作渴饮冷 , 此为实热型, 轻者用补中益气汤, 重则六君子 汤, 饮食少思。 大便不实, 中气虚也, 人参理中汤; 手足逆冷, 肚腹作痛。中气虚寒也。 附子理中主之。 脯热 , 内热。 不时而 热, 血虚也。 八物加丹皮、 五味、 麦冬 . . _ ⋯热来复去 。 昼见夜 伏, 夜见昼伏, 不时而动, 或无定处, 或从脚起。 无根火也, 亦 出 用前丸及十全大补加麦冬, 五味, 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搽涌泉穴“, 并认为“ 若概用寒凉, 损伤生气, 为害匪浅” 。 磊 对于口疮 , 历代医家对其的观察及思考不可谓不详细周到, 尽管目前,口疮的发病因素较前有些不同, 如神经精神、 作息、 饮食等因素起的作用日益重要, 但其病理机制及学病理因素仍可参照古人认识, 治疗亦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 ,除药物治疗之外 。 调整生活规律, 戒除不良习惯嗜好亦同样重要。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赵小青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大肠息肉专科,内科,...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特别是慢性胃炎、溃疡病)、便秘的治疗。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