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输液,血管上会有玻璃渣?
2017年12月28日 【健康号】 邹开春     阅读 13044

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微米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微米,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甚至有传言,“经常输液的孩子,血管上会有很多玻璃渣”。

输液中确实含有微粒,但是其数量是有严格限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法定的国家药品标准)要求,大容量注射剂每毫升大于10微米的微粒数不得超过25个,大于25微米的微粒数不得超过3个。

一般在输液管距离针头20厘米的地方都设有滤膜。一次性输液器滤网孔径一般为20微米,能够可靠滤去80%以上的微粒,因此不可能会有“玻璃渣”、“塑料渣”残留。传言所说的“经常输液的孩子,血管上会有很多玻璃渣”的说法是夸大其词的。

但同时“微粒”是静脉注射液中难以100%消除的“副产品”。微粒经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绕开了人体的防御和滤过机制,又难以被免疫系统清除,的确会在人体内长期存留。长此以往,必然降低人体自身免疫力。

较大的微粒不仅会阻塞口径小的血管或刺激凝血机制形成血栓,还可能会刺激机体产生异物反应或过敏反应。 


输液次数过多过快易引起急性心衰,加重心脏、肾脏负担;伴随抗生素滥用,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力降低。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不可否认,输液是风险最大的给药方式。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过度输液会加重肝肾的负担,并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对肝脏、血液系统会导致严重损害。但这些只有在过度输液或者不规范操作或者极少数人才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输液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静脉炎。

静脉炎,即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是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种可能:

一是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二是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

三是可能因为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输液要视病情,不能盲目要求


 

既然输液有诸多危害,那不如以后拒绝输液?输液虽然是风险最高的给药方式,但同时也是药效最快的给药方式,对于输液,既不能盲从输液,也不能一味的拒绝输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然而因为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论大病小病,都要求输液治疗。对此再次提醒,对输液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普通人很难做到完全正确,应该让正规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来定夺。

比如,确实需要门诊输液的,都有详细记录,输液的理由被明确限定为:

1、严重脱水,但不能经口服途径补液;

2、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不能经口服途径补液;

3、严重感染性疾病需要静脉途径给抗生素;

4、需要用药物仅能经静脉途径给予者。”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