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医发生学(连载)
2020年05月11日 【健康号】 谭春雨     阅读 7931

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定型时期,中医学也未能例外。

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的中医学发展特点

一门知识一旦被赋予宗教神学身份,设置研究传承上的苛刻禁制,不仅会严重阻碍其学术本身的不断完善发展,还会严重限制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这样的结局既违背了人类文化创造的根本目的,更不利于人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世间事物,无一不在对立矛盾属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发展演变。那些不合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规律的文化传承研究模式,最终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淹没在历史尘埃当中。代之而起的,一定是顺应人类文明健康发展潮流的传承研究模式。

三皇已降,套在诸如道、气、阴阳、五行、六气等唯物论宇宙哲学观上的神灵枷锁,因违背文化存续发展规律,必然会在一个适当的时机被打破拆除,使其得以彻底解放,从而真实完全地展示出其本然的文化属性特征,发挥其应有的自然人文社会学价值。

历史将这个时间定格在三代晚期,也就是东周后期。为什么是三代晚期,而不是更早或更晚的其他时间?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回过头来,从三皇以降的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过程简单说起。

三皇到五帝时代,详细的权力更替过程已不可考。按传说文献,从女娲氏到伏羲氏时代的过渡,实际上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这个过程,更可能是一种缓慢的、自然的、渐进的、和平的演变,而非急剧的、暴力性质的。此后,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从神农氏到轩辕氏,以及其后五帝之间的权力更迭,每一次过程耗时基本上都不太长,而且整个氏族内部很少出现分裂动乱。

这样的权力更迭,有点象现代民主国家领导人的任期制更替,其震动主要发生在上层统治阶级,而且时间短暂。社会管理上并没有造成长时期的权利真空,社会秩序没有发生混乱,更不会有整个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等的动荡。所以国家的体制结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固有的文化制度及文化习俗得以延续。

五帝后期,禹打破此前的禅让惯例,将帝位传给儿子启。启建立夏朝后,中国历史堂而皇之进入家族血亲递代相传的国家统治模式时期。

不过,无论是启开创夏朝,还是其后三代之间的权力更替,其时间过程同样短暂,整个社会制度及社会秩序,也始终基本保持稳定。文化知识的学xi研究传承,仍然牢牢控制在统治阶级手里,特别是那些披着神灵外衣的天学知识,因为肩负“奉天承运”的政 治使命,所以其传承禁锢程度丝毫不比前代弱,甚至更加严厉,这也是家族血亲世袭制国家治理模式的客观内在要求。

三代晚期,随着冶金技术的极大提高,传统的石器工具逐渐走向没落,形成以铁制工具为代表的农耕技术革命,社会生产力水平因此得以显著提高。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生产力水平的巨大革新与发展,使得上层政 治建筑结构的重新调整适应变得日渐迫切。西周末年,周王室腐败无能的统治,引起的尖锐社会矛盾,则是促成这一变革发生的现实导火索。

在此背景下,此前一直图谋不轨的各路封建诸侯乘机招兵买马,扩充政 治军事实力,一方面不断挑战削弱周王室权威,另一方面不断相互侵凌蚕食。结果使数千年来一直处在大一统的华夏大地,逐渐陷入史无前例的长时期无序社会状态,历史脚步从此踏进五百年混乱不堪的春秋战国时代。

影响到文化领域,首先是传统的文化研习传承模式逐渐被破坏。使得一直以来,深锁在皇城贵族高墙大院中,笼罩在神学光环下的文化知识,开始走下帝王将相家族祭坛,褪去玄虚外衣,流落世俗社会,成为庶民大众的精神大餐,形成历史上所谓的“知识下移”浪潮。

与此同时,伴随诸侯列强之间的相互侵扰,不同地域、不同理念、不同思维方式的文化知识,形成前所未有的碰撞交融,为各种知识体系的成熟完善及其创新提高提供丰沛多元的营养元素。

此外,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社会动荡所造成的长时期思想管控真空,客观上又形成了充裕自由的文化创造时空环境。

因缘于如此多的良好文化繁荣条件,各种新的知识思潮风起云涌。

道、气、阴阳、五行、六气等学说,这些曾经顶着神道光环数千年,一直扎根在皇家贵族大院中的唯物论宇宙哲学观知识,在春秋战国这样一波长时期剧烈动荡变革的历史风浪中,洗净铅华,褪净神化,降落凡尘,开始在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学领域,发挥其应有的实践指导价值。

表现在人文社会学中,就是以道、气、阴阳、五行、六气等学说为宇宙哲学观基础的先秦诸子文化。

表现在生命科学中,正是秦汉前后以《难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为代表的思辨性唯物论中医学理论实践知识的第一次集大成。具体体现在:

生命哲学上,彻底确立了基于天人合一观思想逻辑的道、气、阴阳、五行、六气等理论灵魂。

生命属性认知上,形成了以势象归纳比类为基础的观念分类方法。

知识构建上,遵从从实践思辨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基本路径的互动汇通模式。

理论上,创造了精气学说、外邪学说、生命阴阳学说、命门三焦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一系列生命存续观。

实践上,系统整理了药物、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诸多养生治病手段,并赋予各自形而上的生命学理论根据。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