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怎么做?
2019年10月16日 【健康号】 孙垂国     阅读 8685

一谈到手术,咱们中国的老百姓往往会“压力山大”。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我认为至少包括了如下两个因素:一是对手术的神秘感,二是对手术风险的恐惧。在这里,我首先破除一下其神秘感。

先说说胸椎管狭窄症手术的道理。从病理学角度讲,胸椎管狭窄症致病的因素首先是胸脊髓受到压迫,其次是狭窄节段的椎间关节不稳定。上述两种因素合并存在时,患者的症状往往更重,病情发展速度往往会更快。因此就不难理解,我们在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时的策略便是“反其道而行之”:解除脊髓压迫+(病情需要时)恢复节段稳定,医生们嘴边常说的专业词汇便是:脊髓“减压”+椎间“融合”。对于单纯存在椎管狭窄继发脊髓压迫这一种因素的患者,还要考虑手术本身是否可能破坏其节段稳定性,如果不会那就单纯进行“减压”就可以了,如果手术可导致节段不稳定那么就有必要在减压的同时进行椎间融合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孙垂国

再说说胸椎管狭窄症手术的内容。手术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减压”,从字面意思看是减轻脊髓所受到的压力,而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患者我们都力争实现完全解除脊髓所受到的压迫。减压的过程,实际上是切除致压物或者将致压物从脊髓身上挪开的过程。比如针对黄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背侧的压迫,我们就需要把相应节段的胸椎椎板连同骨化的黄韧带一并切除,使脊髓后方完全松弛;再比如针对部分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腹侧受压,如果我们术前可以确认其狭窄节段比较平直,单纯切除脊髓后方的椎板以后脊髓就能够向后移位从而躲开其腹侧的致压物,我们就可以单纯进行后方椎板结构的切除。手术的另一个常见内容就是针对椎间关节不稳定的“融合”,通常是在减压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节段的钉棒固定加上植骨融合,最终让固定融合范围内的脊椎骨长成一块,称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节段不稳定的问题也就永久性解决了。

最后说说胸椎管狭窄症手术的本质。不难发现,减压也好,融合也好,都没有直接对脊髓内部的病变进行任何的处理。这不是医生不作为,更不是医生忽略了,而是真真“不可为”。截至目前,地球上的人类的医学尚未进步到能够通过手术使脊髓的损伤达到完全康复的程度,恰恰相反,我们在手术中要做的是尽量避免触碰脊髓,想尽办法在实现充分减压的过程中减少对脊髓的机械刺激。在这里打个比方:地震塌方后有伤员被压在楼板底下时,需要消防员尽早将楼板掀开,把人救出来,消防员在救人的过程中肯定会在保证伤员安全、尽量避免二次损伤的情况下实现移开楼板,这是常识。在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过程中,骨科医生所扮演的就是掀开“椎板”的“消防员”,手术的结果是将脊髓“救出来了”,不再受压了,但长期受压导致的伤情需要回家慢慢康复。

还要补充一句,微创技术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公元2015年)已有一些微创的技术方法用于治疗胸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胸脊髓受压,全球范围内临床上还没有针对胸椎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的微创治疗。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孙垂国
主任医师/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骨科,骨科门诊,南区...
脊柱外科疾病(胸椎、腰椎退行性疾病)。 擅长胸椎黄韧带骨化、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胸椎间盘突出...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