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脑水肿管理专家共识发布(2017)
2017年09月12日 【健康号】 昌怀印     阅读 10415

脑出血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破裂而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包括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等)和创伤性脑出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水肿是脑出血后必然出现的病理生理过程,非独立疾病,其临床表现多变,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脑循环障碍、脑细胞坏死等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的最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对脑水肿发生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临床上出现了众多治疗脑水肿的新药及新用的旧药,但由于脑水肿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相关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仍需进一步观察、实践。

为促进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规范管理、提高脑出血后脑水肿救治效果,陕西省保健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特组织国内神经外科专家结合临床经验、现有研究成果、最新文献报道等撰写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管理专家共识》,供临床参考。

1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机制

脑水肿是由多种物理损伤、生化改变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脑组织继发性病理生理过程,患者主要表现为脑组织内水分增多、脑体积增大,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中线移位等,严重时可导致脑疝甚至死亡。根据脑水肿发生机制及分布特点,国际上将其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和渗透压性脑水肿4种类型,若2种及以上脑水肿同时存在则称之为混合性脑水肿。脑出血后脑水肿多为血管源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及混合性脑水肿。由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常会影响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因此了解脑出血后脑
水肿发生机制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有利于更好地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为挽救脑出血患者生命提供保证。目前,比较公认的脑水肿发生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

1.1炎性细胞

1.1.1白细胞研究表明,脑出血后局部脑组织会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表现为以白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因子聚集、渗出增多等,且白细胞浸润与神经元凋亡相关。

1.1.2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是一类能加速/加剧脑组织局部炎性反应的细胞,但既往并没有被充分重视;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分泌并释放一系列炎性细胞因子和神经毒性物质;(2)通过脑内吞噬细胞作用而直接吞噬坏死或“尚属正常”的神经元。

1.2炎性因子

1.2.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MMPs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代谢,目前已分离鉴别出26个MMPs家族成员,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脑出血后MMP-9被激活并过度表达,进而导致脑血管细胞外基质成分降解、血管结构完整性遭破坏及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脑水肿形成。此外,MMP-9还可导致不同程度神经元损伤及坏死,进而加重脑出血患者脑水肿或造成再出血。

1.2.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ICAM-1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跨膜蛋白,其主要作用为介导细胞间黏附反应。研究发现,脑出血部位及其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元ICAM-1表达明显上调;ICAM-1与CD18结合后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向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迁移、黏附,进而产生大量蛋白水解酶并增加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最终导致继发性脑水肿。

1.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a)  TNF-a不仅可通过激活脑血管内皮细胞及破坏脑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而增加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还可通过调控ICAM-1而使ICAM-1表达上调,进而导致继发性脑水肿。

1.2.4白介素1(IL-1)  IL-1可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及白细胞、增强炎性反应、促进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上调、减慢白细胞迁移并增强其黏附、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而改变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等,最终导致继发性脑水肿。

1.3凝血酶  血管损伤后机体快速产生凝血酶本是正常生理保护性机制,但脑出血患者由于产生过量凝血酶而产生逆反作用,不仅未发挥出神经元保护作用,反而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可直接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凋亡,促进脑出血后早期血肿周围组织水肿的发生发展。此外,凝血酶还能通过与脑出血患者脑中大量凝血酶结合位点结合而造成血-脑脊液屏障遭破坏甚至崩解,进而导致脑水肿。

1.4红细胞、血红蛋白和铁离子  脑出血后形成的血肿中充满红细胞,而红细胞破裂后会释放大量血红蛋白(Hb),Hb在血红素氧合酶1作用下可降解为珠蛋白、铁离子、血红素等。大量珠蛋白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可导致脑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引发脑水肿,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激活脑组织RHo激酶并使毛细血管壁上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2)改变脑微
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和分布,进而破坏血-脑脊液屏障血管结构;(3)上调神经元MMP-9的表达。实验研究表明,铁离子大量沉积可产生大量自由基并通过氧化应激反应而加重脑水肿。

1.5水通道蛋白4(AQP-4)作为一种跨膜蛋白,AQP-4能通过调控细胞膜的通透性而维持细胞内外水液平衡。AAQP-4在脑组织中分布最广,在星形胶质细胞呈高表达,但由于其与脑水肿的形成及消除均有关,且准确的“剂量-效应关系”尚未明确,因此目前关于AQP-4在脑水肿中的作用仍存有争议。

1.6补体  脑中抗原与脑出血后血肿接触后可通过仅存的少量补体而激活经典补体级联反应,进而产生大量C3、C5及其过敏毒素C3a、C5a,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形成膜攻击复合体并导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上皮细胞等胞膜上形成孔隙,进而造成细胞溶解及血-脑脊液屏障渗漏,最终引发脑水肿。

1.7自由基中枢神经系统氧耗约占机体全部氧耗的20%,但脑组织中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较少,抗氧化能力差,因此病理因素导致氧自由基大量生成后可快速与脑组织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而破坏膜结构及血-脑脊液屏障,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或由于脑细胞功能障碍而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

2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诊断

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或权威的脑出血后脑水肿诊断标准或指南,一般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分期等进行诊断。

2.1临床表现脑出血后脑水肿常会引发或加剧颅内压增高,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多与原发病临床表现重叠并可导致原发病临床表现进一步加重,因此脑出血后症状逐渐恶化者应考虑脑水肿。

2.1.1颅内压增高症状持续性颅内压增高典型表现为头痛、喷射性呕吐、躁动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早期可出现脉搏及呼吸频率减慢、血压升高等代偿性表现,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持续进展、恶化则可诱发脑疝。

2.1.2脑刺激或损伤症状局限性脑水肿多发生于局部脑挫裂伤病灶或血肿周围,常表现为癫痫及瘫痪,脑水肿范围扩大并波及语言运动中枢则可引起失语症。

2.1.3其他  脑出血后随着脑水肿逐渐扩大并挤压、损伤额叶、颞叶、脑干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精神症状、中枢性发热、脑神经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及内分泌系统异常等。

2.2影像学检查(1)CT:主要表现为脑回变粗、脑沟变浅、脑实质密度降低,伴有出血者脑实质密度可出现不同程度增高,脑水肿严重并导致脑室受压时可见脑疝形成。(2)MRI:脑水肿细胞内和/或细胞外水分增加可导致脑组织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时间不同程度延长,因此T2WI呈高信号,T1WI  呈低信号,其中前者表现较为突出,伴有出血者会随时间推移而表现出混杂信号;颅脑  MRI检查在明确脑水肿部位、大小、数目、诊断原发病及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观察脑疝形成及脑组织损伤程度方面较CT更具优势。

2.3临床分期脑出血后1~2h即可出现脑水肿,48h左右达到高峰,持续3~5d后逐渐减轻,可持续2~3周或更长时间,临床上可分3期:(1)一期(发病6h内),又称代偿期,属脑水肿早期,血凝块回缩、血浆蛋白渗出、流体静压升高,此时即使经实验室检查考虑为脑水肿,但患者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及轻微头痛、恶心外,尚无颅内压增高等脑水肿典型症状;(2)二期(发病6h~2d),又称颅内压增高期,属失代偿期,属脑水肿中期,患者出现典型颅内压增高表现,并伴有意识障碍,但尚无脑疝形成或昏迷;(3)三期(发病2d后),又称危重期,属脑水肿终末期,患者出现脑疝、昏迷及生命危象,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则预后多不良。

3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

3.1治疗原则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原则为尽快清除引起脑水肿的原因及脑出血后血肿,解除压迫;有效抑制脑组织水分渗入并促进其析出,尽快修复受损脑功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和水、电解质平衡。

3.2西医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脑出血后脑水肿治疗药物包括脱水剂和β-七叶皂苷钠,其中脱水剂包括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白蛋白及高渗盐水等,各药物作用特点、适应证、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等详见表1。

3.2.1脱水剂

3.2.1.1甘露醇20%甘露醇是临床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首选高渗性组织脱水剂,注射后20min患者颅内压可降低50%,2~3h达到最强脱水效果,作用效果可维持4~6h。研究表明,一次使用20%甘露醇250ml与125ml的脱水效果并无明显差异,但连续使用5次以上则可导致血-脑渗透压梯度逆转,因此应避免大剂量长期使用20%甘露醇,推荐序贯使用20%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吡拉西坦(后期可单独使用)和/或利尿剂等,以减少20%甘露醇用量,减轻其对肾功能及电解质的影响,避免颅内压反跳等。

3.2.1.2甘油果糖  甘油果糖的渗透压是人血浆的7倍,其脱水效果已得到公认。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内压起效缓慢,但作用持续时间长达8~12h,不会引起电解质紊乱或颅内压反跳等,因此更适用于脑出血后轻度脑水肿、重度脑水肿恢复期及伴有肾功能不全者,常与20%甘露醇等交替使用。

3.2.1.3呋塞米  呋塞米可有效抑制肾单位髓袢粗段升支对Na+、CL-的重吸收,具有强效利尿作用,同时可抑制脉络丛脑脊液生成,常用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辅助脱水,但其脱水作用有限,常需与20%甘露醇联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补钾以防止低钾血症。

3.2.1.4白蛋白  白蛋白属胶体脱水剂,与甘露醇相比,脱水作用缓慢,但其脱水作用可靠而持久,一方面,其可通过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而清除透过残破血-脑脊液屏障的较大分子物质,进而有效析出脑中水分并降低颅内压;另一方面,其还能通过与血液中部分金属离子结合而抑制脑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或氧化反应,进而减轻氧自由基对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

3.2.1.5高渗盐水  浓度>0.9%的氯化钠溶液即为高渗盐水,其用于脑出血后脑水肿脱水治疗的有效性及持久性均强于20%甘露醇,部分使用20%甘露醇治疗后效果不佳者改用高渗盐水治疗仍有效。临床常用高渗盐水浓度为3.0%和7.5%,一般是小剂量应用,但高渗盐水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最佳剂量、最适疗程及如何有效防止静脉炎、电解质紊乱、心功能不全、颅内压反跳等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3.2.2β-七叶皂苷钠    β-七叶皂苷钠含多酯键三萜皂苷,可有效促进肾上腺皮质醇分泌并影响前列腺素代谢,具有抗炎、减少渗出、促进静脉血及淋巴回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用于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作用持久而稳定,不易引起颅内压反跳、水盐代谢紊乱及肾功能损伤等;此外,β-七叶皂苷钠还能通过清除自由基而有效促进脑功能恢复,通过抑制血肿周围AQP-4的表达而抑制毛细血管水分渗出,进而减轻脑水肿。

3.2.3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可通过降低脑血流量而减少脑出血后脑组织水分渗入,降低脑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代谢率、耗氧量并增强其耐缺氧能力,进而减轻脑水肿。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昌怀印
主治医师
平阴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脑震荡,脑挫伤,急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垂体瘤...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