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宝宝得了皮肤血管瘤怎么办?
2021年10月11日 【健康号】 赖伟红     阅读 16831

皮肤血管瘤多见于婴幼儿,是皮肤科门诊和临床咨询中很常见的皮肤病。本文讨论了皮肤血管瘤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


作者: 赖伟红  医学博士,杜克大学博士后,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副研究员


        皮肤血管瘤是一种皮肤表面或皮下的血管结构异常,属良性皮肤肿瘤。皮肤血管瘤可呈酒红色或草莓色斑块,也可呈明显突出皮面的包块。

        婴儿期血管瘤是皮肤血管瘤的特别类型,大多出现在躯干部,但也可发生于颜面和颈部,一般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没有明显性别差异。这类血管瘤可发生在皮肤表层,也可累及皮下组织。皮肤血管瘤的治疗取决于瘤体大小、部位和是否破溃等多种因素。

        皮肤血管瘤一般不引起任何不适。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快速生长期之后,多数瘤体不经治疗也可自行缩小。血管瘤不会癌变,并发症也非常罕见。

病因

        皮肤血管瘤的形成原因不明。但血管瘤更常见于以下情况:

  • 低出生体重的婴儿

  • 早产儿

  • 白人儿童

        过去曾认为,婴幼儿血管瘤多见于女婴,但目前看来并无性别差异。少数情况下,血管瘤病例有家族史, 血管瘤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因素。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尚无法预防皮肤血管瘤的发生。

症状

        皮肤血管瘤一般呈深红色或紫蓝色,外观为高出皮面的斑块或肿块。血管瘤部位越深,颜色也越深。

        皮肤表层的血管瘤,如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或浅表血管瘤,多为深红色。而皮肤深层或皮下的血管瘤多呈蓝色或紫色,为充满血液的海绵状包块。 

        血管瘤刚发现时通常很小,但随后可快速增大。婴儿血管瘤常在出生后2—3周发现,最初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红色小斑点或斑片,在随后的4—6月往往快速生长扩大。经过此快速生长期后,血管瘤进入静止期。在静止期内,血管瘤的大小基本不变。静止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然后瘤体开始缩小或最终消退。

临床分型

        皮肤血管瘤可分四种临床类型:鲜红斑痣、单纯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


        1、鲜红斑痣:真皮内毛细血管增生与扩张。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为淡红色或紫红色斑或斑片,压之褪色。可多发,常在出生后不久发生。多单侧发生,以枕部、面部、前额一侧多见。婴儿期生长快,以后发展缓慢,或进入静止期。长在身体正中线部位者,多可自行消退。单侧发生者,多不会自行消退,可持续终生。成年时,表面可有小结节状增生。


        2、单纯性血管瘤: 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毛细血管及血管内皮增生。又称毛细血管瘤或草莓状血管瘤,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半球形柔软而分叶状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2-3周出现,随后4-6月生长速度快。多在1-4岁自行消退。多发于颜面部,呈鲜红或紫红色,境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从小斑点到数厘米大的斑块。指压迫肿瘤,表面颜色可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肿瘤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有些皮损突出皮肤,高低不平,似杨梅或草莓状。


        3、海绵状血管瘤: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大小不等的血管腔,血管外膜细胞增生。常发生在皮下和粘膜下,可深达肌层。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损害为红色、紫红色、深紫色,呈扁平状、半球形、结节形,不规则形,指头大至鸡蛋大,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触之柔软似海绵样,压之缩小,去压后恢复。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位置较深时,皮肤或粘膜颜色正常;肿瘤位置表浅时,则呈蓝色或紫色。身体移动位置实验阳性,当头低位时,瘤体充血膨大;抬头后,瘤体缩小而恢复原状。肿瘤较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畸形、视力损害和呼吸障碍。肿瘤生长迅速时,可发生破溃或继发感染。继发感染时,可引起疼痛、肿胀、溃疡和出血。


        4、混合型血管瘤:为上述三种类型血管瘤中,两型同时存在,而以其中一型为主。

诊断

        皮肤血管瘤的诊断通常根据其外观作出,往往不需要做检查。偶尔,皮损生长异常或破溃时,需要作病理活组织检查。

        对于深部血管瘤,可做皮损MRI或CT扫描,以判断血管瘤的深度,及是否影响周围其它组织和器官。

        另外,还可作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观察血管瘤内血流状况,并有助于确定血管瘤是否处于生长期,或静止期,还是缩小消退期。

治疗

        浅表血管瘤通常不需要治疗。随着宝宝长大,血管瘤会逐渐缩小,直至自行消退。

        当血管瘤位于眼部、鼻部或喉部可能影响视力和呼吸时,需要尽早治疗。

        当血管瘤非常大,或破溃出血时,也必须治疗。

        通过治疗,可缩小或稳定瘤体,或去除瘤体。治疗方法包括:

  • 激光治疗,包括染料激光、光动力治疗,可以去除较大的或可引起并发症的皮肤血管瘤,并可减轻血管瘤愈后局部遗留的色素异常。

  • 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也可治疗浅表或薄层血管瘤。

  • 口服普萘洛尔,是系统性治疗部分皮肤血管瘤的一线药物。

  • 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等,口服、外用或瘤体内注射治疗,多用于对普萘洛尔治疗无效或有禁忌症的血管瘤,可减缓或终止血管瘤生长。

  • 长春新碱,有时可用于其它治疗无效的婴幼儿血管瘤。            

        系统性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严重副作用包括生长发育迟缓、高血糖、高血压和白内障等。普萘洛尔的严重副作用包括低血压、低血糖、呼吸困难等。

并发症

        皮肤血管瘤的并发症非常罕见。当血管瘤生长迅速,或位于危险部位时,可出现并发症。

        皮肤血管瘤的并发症包括:

  • 破溃并出血

  • 眼部血管瘤引起的视力损害

  • 喉部或鼻部巨大血管瘤引起的呼吸困难

  • 继发感染

结语

        大多数皮肤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因此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可不急于治疗。如果需要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则取决于血管瘤的大小、部位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决定,往往需要在医生和家长综合评估和商讨后作出。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