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表示中药不一定要喝热
2018年03月17日 【健康号】 老中医潘寅生     阅读 8265

上海市名老中医门诊主任医师潘寅生介绍说,看中医就要喝中药,中药熬好了,人们就迫不及待的要趁热喝下去,那么,中药是一定要趁热服用吗?

  中药疗效大,具有多重的治疗以及缓解疾病的作用,大部分人喜欢用中药补身体,但是你知道中药的煎煮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喝中药该如何喝吗?你知道什么时候喝中药效果才是最好的吗?


  中药的作用非常大,有的人在中药熬好之后就会立即喝下去,那么中药趁热喝才最好吗?

  

  中药一定要趁热服吗?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那么,这种有没有道理呢?


  部分中药趁热喝反而不好,必须要放凉了之后才会有疗效。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 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冷服就是将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解暑就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


  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冷服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腹泻或呕吐。


  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有特殊的服药方法以适应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热假寒”证,应以“寒药热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变化;如属“真寒假热”则应以“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


  否则,往往会发生药汁下咽而呕吐的格拒抗药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这在中医治病法则中属于反佐的一种。中医有“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理论,即《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意。


  从中医辨证来看,热证多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而寒证,出现畏寒、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就方剂的名称来看,也可以对服药的温度作一个初步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叫做“汤”(如“桂枝汤”等)的中药方剂多数应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因为古语中汤和饮本身就是由温度的区别的。


  总之,中药应当凉服还是热服,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治疗热病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证宜热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服药的温度。不过,为谨慎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具体再问一下中医师相关的服用方法。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