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坚持“两心”,安然面对肺结节
2024年04月09日 【健康号】 刘立恒     阅读 79

肺结节“日益常见”,我们该如何面对,请参考本人在家庭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

为什么感觉周围人群查出肺结节的比例远高于以往?

肺结节真实发生率在数十年内应该变化不大,我们感觉近年来肺结节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人民群众健康体检意识的提高和我国CT检查设备的普及应用,也就说现阶段利用CT进行胸部体检的人群数量和频次明显提高,同时CT技术、图像清晰度和医生整体读片水平也有普遍提升,这些因素导致更多的肺结节被发现,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参与读片也进一步提升了检出肺结节的敏感性。

胸部CT发现肺结节,为什么很多时候医生不给出良恶性确定性诊断?

对于比较大的肺结节(如直径超过15mm),医生可以比较清楚的观察到结节内部结构和边缘特征,这时对其良恶性判断就有很大把握。而目前我国高端CT胸部检查普及性较高,小至3mm的结节都可以被发现,此类体检发现的较小结节(直径小于10mm)形态和结构均没有特点,仅依靠单次胸部CT给出确定性诊断往往比较困难,武断给出结论也不准确,很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手术和心理负担。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于单次CT不能确定诊断的肺结节,最合理的处理方式是间隔一定时间再做CT,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间隔时间需由医生依据结节大小确定,怀疑恶性可能性较大的结节间隔时间需相应缩短,一般第一次复查间隔时间为3-12个月不等,然后根据复查结果确定下一步复查时间或处理方式。

往年胸部CT没有肺结节,今年查出了肺结节是新长出来的么,是否多为恶性?

有可能是新发结节,也有可能以前就存在。我们所看到CT图像层与层之间存在间隔,如果结节比较小,可能会部分或全部隐藏在层间隔内而不在CT图像上显示,或每次显示的结节切面不一致,这也是每次检查之间,结节大小有轻微差别的原因之一。新出现的结节也不一定全为恶性,像炎症转归灶、肉芽肿、肺霉菌球、支气管内粘液及结核等很多良性病变都是从无到有出现的,如果不能确定,最好的处理方式仍然是复查、看变化。

八成持续存在的磨玻璃密度结节是恶性,都需要手术么?

在间隔3个月及以上的两次或多次CT上均显示的磨玻璃密度结节(英文简称为GGN),如无缩小,则称之为持续存在的磨玻璃密度结节。研究显示持续存在的磨玻璃密度结节多为恶性相关病变,如早期肺癌、原位癌和癌前病变等,但恶性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很大一部分磨玻璃密度结节,即使是恶性相关病变,也常常表现为惰性生物学行为,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不会发生变化,不会对人体造成实质性影响,对于此类结节不需要立即安排手术,尤其是结节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遵照医生意见进行定期复查。部分结节可能在后续复查过程中出现实质性改变(如增大、密度明显增高或边缘开始出现不规则改变等),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此时再做手术与首次发现时手术,治疗效果一致,均是安全、可治愈的,不会延误病情;另外大部分结节会保持稳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此外,在复查过程中,肺内邻近区域可能会出现新的可疑恶性结节,则可考虑在单次手术中一并处理,以最小的代价去除有临床意义的恶性结节,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肺内病变治疗留有余地。

新查出来肺结节,下一步还需要做什么影像学检查?

医生根据首次CT和临床信息,如判断为良性结节,则可不必做下一步检查;如良恶性难定,则需间隔一定时间之后再进行CT检查;如果高度怀疑恶性,且结节较大(大于20mm),应进行增强CT检查,也可酌情选择PET检查,以观察病灶血供特点及是否存在其他区域病变情况,再确定穿刺、手术或放化疗等下一步诊疗方案。

怎样合理、正确的面对肺结节?

坚持两心,即不过于担心,也不掉以轻心。现代社会空气污染、生活中吸入的颗粒和粉尘、新冠及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肺炎、风湿性疾病等都有可能在我们的肺内形成一些结节或痕迹,目前CT图像极为敏感,3mm及以上的结节都可以检测到,可以负责任的说,有肺结节的民众大有人在,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结节是良性或惰性的,即使少数结节为恶性相关病变,其变化趋势也是可控的,如能科学应对,不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我们不必对CT报告上的肺结节过于担心。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发现的肺结节,虽然大部分是良性,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放任不管,而应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因为影像学诊断总有一定的漏诊和误诊率,定期复查可将风险降至最低,此外定期CT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可能新长出来的肺结节。

总之,经过近些年来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肺结节的生长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在体检发现了肺结节之后,如能坚持两心,则可从容面对,与之和谐共存。

 

请输入正文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刘立恒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介入放射科,放射诊断...
肺结节诊断与评估 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诊断与评估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