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肝”的解剖学
2018年07月26日 【健康号】 吴成胜     阅读 8230

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不能用现代解剖学的知识来对肝脏的解剖位置进行精确的描述,但历代医学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和临床观察,已经对肝的解剖位置产生了比较科学的认识,许多论述与现代解剖学的知识是相吻合的。吴医生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学中对“肝”脏的认识。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诊疗中心吴成胜

中医学中“肝”有两层含义,一为“肝用”,即肝的功能活动,一为“肝体”,即肝脏器官本身。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简言之“体阴而用阳”。中医学认为肝体是肝进行一切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肝用作为正常的功能活动又是肝体正常存在的动力和条件,二者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肝的生理表现和病理反映也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中医理论中,对“肝用”非常重视,而对肝的解剖形态、也就是肝体并不是很重视,原因与古代解剖学欠发达有关。即便如此,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肝的解剖形态。

在《灵枢经》说:“阙,……在下者肝也”。“阙”指胸廓,在下即指季肋部,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肝的位置在季肋。《难经·四十一难》说:“肝独有两叶”。《难经·四十二难》又说:“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文中所言肝重四斤四两,原作二斤,两者平均取之则为1600g左右,与成年人肝重12001600g大致相近。前者所言肝独有两叶当指肝脏本身,后者似指肝脏下面之胆囊、肝门等邻近器官,这些描述虽然不尽精确,但都反映了中医学最早的肝脏解剖学认识。

《素问·刺禁论》中曾提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指肝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并非指肝脏器官本身。滑伯仁在《十四经发挥》中说:“肝之为藏,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胁右肾之前”,是对“肝生于左”的最好解释。《素问·玉机真脏篇》说:“肝气受于心,传之于脾”,论肝气的作用与心脾密切相连,而心脾二脏皆位于左,也是对“肝生于左”的一个补充解释。以上这些论述明确指出肝脏位于右肋下,并且与右肾相邻,与现代解剖学一致。

此外,中医还从其他角度阐明了肝脏的解剖部位。《灵枢经》说:“肝大则逼胃近咽,近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医宗金鉴》也提到:“肝居膈下……,经常多血少气。”进一步论述了肝脏的解剖位置与周围的脏器。

那么“肝用”又包括那些内容呢?

(1)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在正常情况下,肝依其条达疏泄之性来保证其本身和其他脏腑的正常活动。疏泄功能又体现在:一是调精神而出谋虑。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情志与肝有密切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宣明五气论》也说:“肝藏魂”,“谋虑”和“魂”都是精神情志的反映,《灵枢·本身》有“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的论述。唐容川说:“夜则魂归于肝而为寐。”这些论述都反映了精神情志与肝的关系,肝疏泄正常,气机调达,则精神畅悦,疏泄失常则引起神志方面的改变。反过来,任何情志的刺激则都可导致肝气的郁结和逆乱,二者互为因果。同时,由于气机郁滞,常可引起血行受阻,气滞血瘀,或为气血逆乱。《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临床所见肝气郁结者多有两胁胀痛、胸闷不畅,而妇女则有月经不调等现象,都说明肝的疏泄作用与气血运行的关系。其二是促进消化,帮助吸收,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消化吸收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脾胃之气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而脾胃升降与胆汁的分泌又必须依赖肝的正常疏泄。

(2)主藏血而调节血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其华在爪,……以生血气”,《素问·五脏生成论》说:“故人卧血归于肝”,李橚《医学入门》也提到“人动则血运行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这些都说明了肝对于血量的调节作用。唐容川说:“治一切血症总不外乎理肝也”,又说:“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也从侧面说明了肝的藏血功能。

(3)养筋脉而充润爪甲: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肝气衰,筋不能动”。可见,筋脉是依赖肝的濡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的。李梃说:“人身运动皆力所为,肝养筋。”肝血充足,筋脉得其濡养,则强劲有力,屈伸灵活,反之就会出现筋力衰惫,四肢酸软无力,体倦身懒,肝病中经常见到这些症状。

(4)肝受血而上养二目:中医学认为肝与目关系密切,谓“肝开窍于目”。经云:“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论》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虚则目慌慌无所见”即指肝血不足而导致的目暗不明,《素问·气交变大论》“肝木受郁……目赤痛皆疡”则描述了肝火上炎所致的目病,可见肝与目关系之密切。

总的来说,中医学对肝的认识更侧重与功能方面,而且是从整个人体的角度去认识肝的功能,与西医学相比,认识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西医学更侧重于从肝脏本身去认识肝脏,比如肝脏分泌和排泄胆汁、参与物质代谢等,而中医学则把这些功能概括到整个人体的功能中去认识,比如分泌胆汁的作用就规整到促进消化中去了,而不是单纯的去强调肝分泌胆汁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学中某些认识是不完整的,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整理、发展的,这也许就是“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存在的意义吧。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吴成胜
主任医师/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
中医科,感染科,中医...
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胆囊炎等肝胆系疾病及麻疹、水痘等感染性疾病。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