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注射药物的8个不良反应,如何应对
2020年03月10日 【健康号】 周承朋     阅读 8684

1、低血糖
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即属低血糖范畴,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和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但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
当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遵循“双15原则”。但对于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存在意识混乱,无法饮食,不要强迫患者摄入食物,以免发生呛咳,应立即拨打120急救。

(1)低血糖食物补充注意事项
1)尽量避免摄入脂肪,因为它会减慢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并且增加过多的能量。
2)服用阿卡波糖出现低血糖时若患者出现低血糖,需要直接服用葡萄糖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较差。
3)低血糖时可以选择如下方便食用的食品(每种食品均含有约15g的碳水化合物):2-5个葡萄糖片,视不同商品标识而定(是最好的选择);或半杯橘子汁,视不同产品而定,约150ml;或两大块方糖;或一大汤勺的蜂蜜或玉米汁;或一杯脱脂牛奶,约250ml。

(2)夜间低血糖的防治
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要及时分析原因,要改变不合理的治疗方案,在这里要强调对睡前血糖的管理。如果睡前血糖<6.7mmol/L,需调整降糖药物或适当加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临床指南》推荐的胰岛素泵治疗中,指出在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中,睡前血糖应维持在6.7-11.1mmol/L。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如果睡前血糖<5.6mmol/L或>8.9mmol/L,应增加相应措施调整血糖水平。

药物调整:将中效人胰岛素换成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这类胰岛素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如果患者在晚餐前使用含有中效人胰岛素的混合胰岛素,发生夜间血糖过低,而减量后餐后血糖又升高,可将短效人胰岛素和中效人胰岛素分别注射:晚餐前注射短效人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人胰岛素(注意剂量的调整)。

2、体重增加
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是2型糖尿病患者维持胰岛素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而超重或肥胖可能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值得关注。
(1)胰岛素增加体重的可能原因
1)胰岛素治疗使血糖得到更好的控制,从而降低尿液中葡萄糖的排泄量,能量得以保存。
2)胰岛素本身具有直接促进脂肪组织合成的作用。
3)胰岛素治疗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低血糖会导致患者防御性进食,从而摄入更多的能量。
根据这些可能增加体重的原因,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可以有效防止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体重增加。

3、过敏
动物胰岛素可能引起过敏,相比来说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过敏概率小。胰岛素过敏主要有全身过敏反应和局部过敏反应,且局部过敏反应的比例远高于全身过敏反应。
如果使用胰岛素发生过敏反应,处理原则为:立即停止用药或更换剂型,及时加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或采用脱敏治疗。
胰岛素脱敏治疗:进行胰岛素脱敏治疗时,可以将胰岛素与生理盐水稀释、混合,稀释到0.1ml生理盐水含0.001IU胰岛素,随后进行胰岛素皮试,若未出现过敏反应,则每15-30min加倍注射1次,直到需要量,或每4h皮下注射1次,逐渐加倍,直至需要量。若出现休克等症状,立即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0mg。在脱敏治疗中途不宜停用胰岛素,以免日后再使用胰岛素时出现过敏反应。
为了防止过敏,除了合理选择胰岛素之外,在注射胰岛素时,一定要选择合理的注射方式,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在注射后需要用热毛巾湿敷。

4、视力模糊、水肿
视力模糊:胰岛素治疗时,因血糖迅速下降,致使晶状体和玻璃体中的渗透压下降,水分溢出,屈光率下降而致远视。患者自觉视物模糊,3周左右自行消失,无须特殊处理。
水肿:部分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出现腿部或全身性水肿现象,称为胰岛素水肿,好发于面部和四肢。患者常在清晨照镜时发现眼睑水肿,或在晚上洗脚时发现足背部或踝部肿胀。如果肾功能基本正常,即考虑与胰岛素有关。
注射胰岛素后发生水肿是因为胰岛素具有刺激抗利尿激素释放及引起水钠潴留等作用,使尿量减少,水和电解质失衡而发生水肿。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可因持续性高血糖造成渗透性利尿而有轻度失水、失钠及细胞外液减少问题,在给予胰岛素使血糖得到控制之后,消除了高血糖的影响,解决了原先的失水、失钠问题;加之胰岛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回吸收钠的作用,因此,在胰岛素治疗初期可能会引起水肿发生。

5、恶心、呕吐
GLP-1受体激动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和食欲下降等,以恶心发生率居多。大多数胃肠道反应均为轻至中度,呈一过性,很少会导致治疗停止。为减少胃肠道反应,可从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停药。

6、皮下脂肪增生及萎缩
许多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质地硬,或呈瘢痕样改变,这些病变称为皮下脂肪增生。脂肪增生为脂肪细胞增大和脂肪组织肿胀和(或)硬结。
(1)如何避免脂肪增生
1)选择提纯工艺好的胰岛素产品。
2)按规范轮换注射部位。
3)勿重复使用针头。
4)每次注射点之间间隔至少1cm。
5)医护人员应注意患者体型与所用的针头长度、注射角度是否适当。
(2)脂肪萎缩并不常见
随着低纯度胰岛素使用的减少,脂肪萎缩已较为罕见,但在使用短效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患者中还可发现脂肪萎缩。当在脂肪萎缩部位注射时,胰岛素的吸收发生显著波动。脂肪萎缩可能随着时间而消退,可能与未进行注射部位轮换和针头重复使用有关。

7、疼痛
研究证实,在各种导致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中,因注射疼痛导致的不愿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比例达50.8%。
(1)减轻注射疼痛的指南推荐
1)室温保存正在使用的胰岛素。
2)如果使用乙醇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应于乙醇彻底挥发后注射。
3)避免在体毛根部注射。
(2)关于注射针头的改进
1)更短的针头,更小的直径及最小穿透力的针头可使疼痛最小化。
2)每次注射均使用无菌的新针头。
3)与锥形针管设计相比,柱形针管设计,显著降低穿刺操作对皮肤组织的损伤。
4)针头刺入皮肤应平滑前进,而非突然用力刺入。
5)注射的胰岛素剂量较大会造成疼痛,这时可将胰岛素剂量拆分或提高胰岛素浓度。
6)近年来出现的无针注射,降低了患者对于用药的抵触心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

8、出血和瘀血
应使患者放心,注射部位局部出血或瘀血并不会给胰岛素的吸收或糖尿病管理带来不良后果;出现频发或过度的出血和(或)瘀青时,应仔细评估注射技术并确认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使用抗凝药物。
通过应用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卡,可对糖尿病患者腹部胰岛素注射进行具体定位,规范轮换皮下注射部位,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周承朋
副主任医师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武...
普通内科,内科
曾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对于内科常见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疾病、肾脏...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