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血管外科疾病诊治常见误区——中篇(主动脉疾病除外)
2021年10月26日 【健康号】 冯睿     阅读 8837

   

虽然血管遍布全身、发病率很高,但我国血管外科并不像胃肠、骨科等学科为大众所熟悉,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多数医院血管外科的历史都在十年以内。我们在接诊全国各地患者中发现,医患双方对血管疾病都存在很多认识误区。

前些年写过一个主动脉方面的问答,很受欢迎,早就想写写其他血管疾病,但工作实在繁忙,不知不觉就拖到现在。因为这些天疫情反复,不能离沪,这才有了动笔的机会。

 

误区33腿脚冰凉,肯定是血管堵了

正解:有些中老年人会有双下肢冰凉甚至象泡在冰水里的感觉,做个动脉彩超有时会发现点斑块,然后就被告知要赶紧去放支架。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别人摸他的脚其实还是很温暖的,血管的问题也非常轻微,动脉跳得好得很。他们的“冰凉”其实是一种“感觉异常”,可能与神经受压或病变有关,或者中医称之为体质虚寒、气血不足等等。

 

误区34腿痛肯定是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引起的

正解:除了上面说的腿脚冰凉,很轻的下肢动脉斑块也经常要为腿痛背锅,我甚至还见到不少被拉去放了支架的,当然,术后症状毫无改善。其实,能引起腿痛的其他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就是腰椎病、神经炎、骨筋膜炎等。

 

误区35“栓塞”就是“血栓形成”或“斑块闭塞”

正解:“栓塞”是一个经常被弄错的概念,我甚至无数次地见到报告单将“血栓形成”或“斑块”误写作“栓塞”。其实,“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某处血管凝固成块,“斑块闭塞”是指动脉硬化斑块越长越大堵塞管腔,这两个都是“本地作案”。而“栓塞”指各种血液内的异物,即栓子,随着血流的方向飘向远处,最终被卡在某处血管中造成堵塞,所以,“栓塞”是“异地作案”。

 

误区36虽然已是极重度动脉狭窄,但没什么症状,不处理也行

正解:极重度狭窄有少量血液通过,加之人体代偿,有时症状不明显。但它就象即将合龙的大坝,再倒一车土就完全闭塞了。血液和水不一样,一旦闭塞停止流动,就会在闭塞两端形成长段血栓,造成突然加重的严重缺血,如大面积脑梗、肢体坏死等。

 

误区37下肢动脉使用旋切等技术切除斑块效果一定好

正解:这些年,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新武器新概念层出不穷,斑块旋切、斑块研磨、激光消融、除栓导管等“减容技术”尤其吸引医生和病人,其初衷是通过去除斑块避免支架植入。但是,现实远没有那么美好,花了减容的大价钱后,血管往往还是发生狭窄得放支架。即使有这些新技术的加持,下肢动脉仍然是最容易再堵的血管。现在,做个二三十公分闭塞病变,各种武器用个遍,花掉二三十万,但血管只通上几个月的情况并不鲜见。所以,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认为还是应该尽量用较廉价的方法做通血管,如果发生再狭窄,咱们处理起来也有经济支撑。

 

误区38下肢动脉堵塞疏通后腿肿了,手术肯定有问题

正解:恰恰相反,这一般是动脉完全畅通的表现。因为手术前下肢缺血,会显得干巴、皮温低。而血管疏通后,大量的血液灌注到原本缺血的腿部,组织会因为不适应发生凹陷性浮肿,医学上称为“缺血再灌注”。这是正常的表现,持续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退。

 

误区39脚趾缺血发紫疼痛一定要做介入手术

正解:这些足部症状是缺血表现,但不一定就是主要动脉堵塞引起的,而有可能是动脉供血系统的“最后一公里”发生了堵塞。比如各种各样的血管炎,它们主要是末梢血管及周围组织发生了无菌性炎症,导致闭塞缺血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皮下结节、皮疹、关节疼痛、肾炎、血液病等其他自身免疫病症。由于是非常末梢的广泛细小血管的炎性闭塞,微创介入没有办法,其治疗主要靠风湿免疫科内科治疗。

 

误区40下肢动脉堵塞跛行疼痛应该尽量少走路

正解:应该力所能及的适当行走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腿痛不等于不动。如果每天坐着不动,身体很快会出现心肺功能减退等更多问题,适当行走反而可能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当然,疼痛剧烈的话也不宜强行行走,但坐着活动活动腿脚甚至只是收紧收紧肌肉也是有益的。

 

误区41下肢严重缺血只会要腿,不会要命

正解:急性动脉栓塞、慢性动脉闭塞终末期等下肢严重缺血的病人,有三个导致死亡的可能性。一是下肢坏死感染导致全身衰竭,二是日夜剧痛诱发心梗导致心肺功能障碍,三是治疗不当导致严重再灌注损伤和肾功能衰竭等。所以,这是个既要腿又要命的病,不应拖延治疗。

 

误区42糖尿病足都可以做微创介入手术

正解:糖尿病足常常由于缺血、神经病变和细菌感染三种因素协同致病。有的病人,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或膝下动脉有重度狭窄或闭塞,他们适合去做微创手术复通血管。但有的病人这些动脉都是基本通畅的,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脚的温度也很好,可还是发生了脚部溃疡坏死,这往往是由于末梢小动脉闭塞和神经病变引起的,介入手术无用。

 

误区43各种血管病都叫脉管炎

正解:血管遍布全身,又有各种不同病因,通过各种不同病机,形成各种不同病变。所以,血管系统疾病纷繁复杂,品类众多。不专业的民间医学,往往把血管病统称为“脉管炎”,治疗就是千篇一律的“活血化瘀”,这是不对的。

 

误区4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首选介入手术

正解:现代医学讲的“脉管炎”就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指主要发生在中青年吸烟男性的中小动脉炎性闭塞和血栓。这种病和硬化斑块不同,堵塞在较小的动脉,腔内介入很难疏通,甚至会因为手术操作导致血管痉挛加重缺血,偶尔搞通的血管容易再堵塞,放支架的话则堵得更快。所以,除了少数大动脉短段闭塞可以尝试手术外,大多数病人还是应该保守治疗,

 

误区45炎性血管病就是细菌感染发炎,应该使用抗生素

正解:炎性血管病的“发炎”和细菌感染的“发炎”是两回事,使用抗生素无效。这类疾病包括大动脉炎、白塞氏病、结节性多动脉炎、肉芽肿性动脉炎等,是因为自身免疫异常而导致血管发生无菌性炎症及破坏或增生,会造成血栓、动脉狭窄、动脉瘤等。

 

误区46免疫指标都正常就能完全排除炎性血管病

正解:为了诊断炎性血管病,往往会查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等一系列免疫系统指标。但是,我在临床中发现,某些明显是炎性血管病且免疫治疗有效的病人,全套免疫指标可能没有明显异常,因此常常被风湿免疫科推出来。究其原因,其一是可能处于炎症非活动期或病情较轻,其二是我一孔之见,可能人类发现和使用的免疫指标还很有限。

 

误区47炎性血管病的首要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

正解:错误,应该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是在发生严重缺血或动脉瘤濒临破裂时才采用的,而且手术前必须通过内科治疗控制炎症,手术后也要认真服用激素并逐渐减少剂量至停药,否则病情会迅速复发甚至加重。

 

误区48检查血管病全靠彩超、CT、磁共振

正解:血管病多有具体结构改变,因此各种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至关重要。但是,这并不等于检查血管病非影像学检查不可,问诊和查体应该还是第一手段。目下存在重影像检查轻体格检查的情况,比如,对于腿疼的病人,医生可能懒得让病人脱鞋摸一下足背动脉看看有没有血管堵塞,头也没抬就是一张CT造影的单子,导致有些明显是腰椎病变引起腿疼的病人白白做了个检查,不仅多花了时间和金钱,还吃了本不必要的造影剂和放射线。

 

误区49CTA检查,有报告单和片子就够了

正解:简单的病变是够了,但对于复杂病变,还需要DICOM格式的CT原始数据(不是JPG等普通图像格式),它包括千百张人体横断面影像,我们可以在电脑中逐张调阅。平常拿到的片子无法满足我们最高标准的影像学评估,它们只有三维重建图像及少数缩小的横断面图像,很多信息丢失了,测量不够精确,也无法调节对比度分辨细节,更不能根据需要任意重建图像。

 

误区50术前CTA评估,看三维重建图像就够了

正解:三维图像直观易懂,对于医生了解血管空间结构很重要,但是,它是从千百张横断面图像重建而来,往往只反映造影剂充填的管腔,而斑块、夹层、血栓、邻近组织等很多信息被舍弃了。所以,只看三维片往往很难给出准确的诊疗方案,我们会要求病人在本院检查CT或将其他医院的原始CT数据拷贝出来发到我们邮箱。

 

误区51:肾功能减退的人不能用造影剂

正解:造影剂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导致造影剂肾病,所以,肌酐升高者做增强CT常被放射科拒绝。但现在越来越多使用非离子型等渗造影剂,肾毒性显著降低。对于肌酐轻度升高者,造影剂非常安全;对于中度升高者,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造影剂,但也不能因此放弃必需的检查和治疗,通过补液水化及碱化尿液等预防措施,绝大多数病人也是没问题的。

 

误区52: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过敏体质的人不能用造影剂

正解:有过敏表现者并不代表对造影剂也一定过敏,不该机械的因此贻误诊断和治疗。当然,对于过敏体质者要绷紧防治过敏这根弦,准备好救治人员和救治设备,以防万一。必要时可以先用些激素和抗组胺药物等,据我的经验,预防用药的患者未发生过造影剂过敏反应。

 

误区53有过疑似造影剂过敏就再也不能用造影剂了

正解:有的人检查时使用造影剂可能出现过灼热、皮疹、胸闷等疑似不良反应,但介入手术时又不得不用造影剂,怎么办呢?造影剂有很多种,大批量检查时往往用的比较“普通”,而介入手术时用的会更“高级”些,比如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所以,确需手术者还是不能因噎废食,我们采用术前抗过敏药物、严密监护下先少量使用造影剂等措施,目前未发生过此类患者的严重过敏反应。

 

误区54:CT和DSA造影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正解:严格说,确有造影剂和放射线的损害问题,不必要的胡乱检查和频繁检查当然应该避免,但也不必过于担心那点可能的伤害,这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值一提的,会完全恢复。其实,我在每年近千台DSA手术中受到的辐射剂量,可能是我病人的数百倍了。

 

误区55体检中发现了高危血管病变后就要马上卧床

正解:体检中有时会发现动脉瘤、动脉夹层等相对风险大一点的血管病变,但体检发现的病变都是慢性形成的,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一般不会那么邪乎的立刻出问题。尤其是医生,不能把病情说得过于可怕,把病人吓得半死,全家愁云惨雾。

 

误区56每年都体检,血管有问题肯定会被发现

正解:年年体检,甚至包含了很多昂贵项目的高级套餐,但血管病被长期漏诊的事情屡见不鲜,哪怕他是备受重视的大领导、大老板。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体检比较重视脏器,但对遍布全身的血管系统却还是很不重视,很少有专项的检查项目,血管问题容易被“一瞥而过”。

 

误区57动脉发现问题后,要勤做CT复查

正解:临床上存在CT检查过勤的现象,有的是因为畏惧手术但又怕疾病进展,有的是因为不需手术但又怕医生决策有误,还有的是因为不放心下级医院CT的软硬件水平。实际上,基层医院CT设备也不错的,同时,多数病变不会变化很快,或者,通过体格检查和彩超简单看看就行,完全可以避免过频的CT检查。

 

误区58腹部和下肢的血栓或斑块会脱落掉到脑子里去

正解:病人经常会从医生处听到这种完全不符合基本解剖的说法,很奇怪。脱落导致异位栓塞是可能的,但只要没有循环系统畸形,长江的水或者印度洋的水都流不到黄河去。

 

误区59吃保健品或中药能使颈动脉斑块消失

正解:这是对各种广告和民间传说中毒过深。临床上,常见到这种病人,或是贩夫走卒,或是达官显贵,都想通过某种神奇的力量消除斑块,三七、纳豆、鱼油、气功、中药、针灸、小针刀、磁疗等等手段,我从没见过有效的。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延缓甚至逆转斑块的进展。

 

误区60:颈动脉有问题,查彩超就够了

正解:一般筛查和随访,颈动脉彩超够了,但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况,还要再做个颈动脉的CTA或MRA。这是因为,颈动脉很长,从胸骨后面一直到颅内,彩超只能看到颈部的那段,但对颈动脉根部和颅内段就看不全了。同时,彩超受操作者水平的影响较大,有一定的出错可能。而且,血管外科医生只能见到报告单的文字描述,无法象CT那样看到全面的影像。

 

误区61:脖子痛发现颈动脉斑块,可找着原因了

正解:临床常见到,因为疼痛医生让查血管彩超,正好发现了有点斑块。但是,除了少数斑块内出血等情况,绝大多数斑块并不会引起局部疼痛的症状,疼痛一般另有原因,比如肌肉神经痛、感染等。

 

误区62颈动脉狭窄一定会导致中风

正解:中风,也叫脑梗塞、脑卒中,与脑供血的主要来源——颈动脉关系密切,其重度狭窄或斑块碎屑脱落入脑都可导致中风,但稳定的不严重的狭窄并不易引起中风。中风是多危险因素疾病,我们还应考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因。

 

误区63: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效果肯定由于支架

正解:对于全身情况好的颈动脉斑块,手术切除比支架撑开的中远期效果总的来说更优,但并非绝对。随着支架和脑保护装置的技术进步,微创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尤其对于高龄体弱的,以及狭窄部位较高或较低、放射性狭窄、二次手术等情况,微创更具优势。如何选择,一看斑块的类型,二看术者的专长。

 

误区64椎动脉只要有狭窄都要放支架

正解:相当大比例人群的两侧椎动脉有优势和弱势之分,某一侧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全和纤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无需干预,而且,这种狭窄是椎动脉全程狭窄,放一小段支架毫无用处,且易损伤或闭塞此动脉。

 

作者:冯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兼血管外科主任。
门诊:北院(虹口区海宁路
100号):周一上午特需,周三上午专家。南院(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周二上午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主动脉夹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胸主动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原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动脉微创治疗负责人
*首届“国之名医”称号获得者
*上海市主动脉疾病数据库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国际血管外科协会委员Full Member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血透通路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
*东方航空空中首席医疗专家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冯睿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
血管外科介入中心,血...
长期专注于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等主动脉疾病的微创治疗,尤其是高难度手术在国内享有盛誉,是...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