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浆细胞性乳腺炎诊疗基本概念
2020年06月06日 【健康号】 杜玉堂     阅读 8875

浆细胞性乳腺炎(简称浆乳)1925年Ewing首先命名,是一个用了80多年的老病名,是因大量浆细胞侵润而得名。

浆细胞性乳腺炎(简称浆乳)1925Ewing首先命名,是一个用了80多年的老病名,是因大量浆细胞侵润而得名。但是浆细胞在很多种乳腺慢性炎症中都很常见,并非一种病所特有,所以1951Haagenson改称为导管扩张症,后来因其导管周围炎的征象比较突出,普遍称之为导管扩张症/管周炎或导管扩张症综合征,而浆细胞性乳腺炎仅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但是国内仍有些人习惯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甚至把乳腺瘘管Zuska病也包括在内。但据我们最近几年的研究,同期内肉芽肿性小叶性GLM手术310例,乳腺瘘管62例,单纯的扩张症(浆乳)只有17例,说明浆乳发病率远低于肉芽肿GLM和乳腺瘘管。

病因危害

导管扩张症/管周炎的具体发病病因尚未明了,老年性管壁退行性变导致大导管管壁变薄松弛而扩张,内容物淤积阻塞,内容物外溢,引发导管周围的化学性炎症,或局部自身免疫性反应,有时伴有大量的浆细胞浸润和肉芽肿形成。这可以解释中老年人的扩张症,但是导管扩张症在年轻妇女中也相当常见。如果说多次生育,哺乳时间长导致导管扩张,那么现在只生育一胎的妇女导管扩张也很常见。手术和病理所见均有明显的导管扩张,伴有乳汁残留或奶油样溢出,是很常见的现象,但不一定伴发管周炎,即发生浆乳的情况并不是很多。所以,为什麽会有导管扩张,为什麽内容物会外溢而引发管周炎,确切病因尚待研究。

诊断

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当只有乳头溢液时,常误诊为乳腺增生症。单孔溢液常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以无痛肿块为主要表现时,年纪较大者,经常误诊为乳癌,甚至做乳癌根治术。当乳晕周围出现炎性肿块时,应当考虑浆乳的可能性,穿刺检查是必要的。浆乳病变的主要部位在集合导管,也就是较大的导管扩张,内容物潴留,管壁破损,导管周围大片炎性细胞侵润,浆细胞、淋巴细胞最为明显,周围纤维化,也经常伴有大量炎性肉芽肿形成,所以也可归属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范畴,但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不应混淆,当临床不易鉴别时只能靠病理确诊。

检查

临床一般常规检验常无特异性改变,针吸细胞学检查,发现炎性细胞,坏死物碎渣。乳管造影可见导管扩张、迂曲、阻塞、变形。彩超可见明显的导管扩张、内容物淤积,甚至可见内容物流动,多发的低无回声片状或条索状改变。钼靶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像,与乳癌不易鉴别。

临床表现

1)乳头溢液很常见,大约占35%以上。乳头溢液往往是导管扩张症的临床前期表现,或称之为浆乳的隐匿型,即没有疼痛和肿块。单侧或双侧发病,多孔浆液性或乳汁样溢液,有时自发流出,有时挤压而出。
  (2)乳头发育畸形,乳头内陷、内翻、或分裂,是引起乳头下集合导管扭曲阻塞的原因。扩张症伴有乳头畸形率可高达80%,但与乳晕瘘管在发病部位和机理上不同,即不是输乳管局部的阻塞和鳞化,而是较为广泛的大导管瘀堵或退化性扩张。
  (3)乳晕周围局部红肿、疼痛、肿块,其始发部位很少远离中央区,进而局部形成脓肿。早期疼痛多不剧烈,以胀痛为主,30%左右为无痛性肿块,故与乳癌不易鉴别。按炎症程度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期或亚急性期。化脓后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不易愈合,形成慢性溃疡或多发瘘管,乳房变形或有色素沉着的慢性炎症改变。
  (4)发病较缓,反复发作。可有一年以上较长时间的治愈期,即肿块和炎症完全消失, 相隔数年后再次发作。
  (5)全身反应不明显, 一般不伴有全身关节痛、结节红斑、剧痛发烧等表现。
  (6)一般来说,导管扩张症发病年龄较大,有多胎生育史,长期哺乳史。多见于40—50岁或更大。Haagenson最早报告的平均年龄是50岁。但我们单纯扩张症病例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原因尚待研究。

治疗

   1)中医治疗
  扩张症/管周炎早期是无菌性炎症,抗菌素效果不佳,所以多推荐中医治疗。慢性炎症肿块、化脓、破溃等,中医统称为疮疡。中医治疗各种疮疡历史悠久,内服外用方法多多,效果良好。中医治疗有两个目的,其一是中药可以促进炎症吸收和伤口愈合,对于扩张症/管周炎可以达到长时间的治愈。二是如果不能彻底治愈,也会促进手术时机的到来,因为急性期或脓肿不宜直接做病灶清除手术。
  慢性炎性肿块不红不热属于中医的阴证疮疡,部分皮肤暗红属于半阴半阳证,用中医外科名方阳和汤加减治疗。

  (2)手术治疗
  导管扩张症的彻底治疗仍需要手术,最佳手术时机是伤口愈合期,手术的方式是乳晕下集合大导管和病灶清除术,而不是简单的切开引流术。手术要彻底切除乳晕下集合导管与病灶,立即做乳房内部整形,尽量保持乳房外形的完美性。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