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2020年04月06日 【健康号】 叶尘宇     阅读 8748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中总结的7种情志表现。中医学认为,五脏精气运化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时可产生相应的情志表现,而情志过激或持续存在,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连接情绪与身体的中介主要通过下图中的四个系统起作用。

情绪-躯体(中枢/外周)的中介
1自主神经系统
在人体的神经系统,除了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外,还有一类神经系统专门负责感觉和支配内脏、血管、腺体等活动。“自主”,是指这一神经系统的大部分活动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不需要经过高级中枢处理。
自主神经系统,以往曾称为“植物神经”,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组成,不同情况下某一部分会相对活跃,通常这两个部分协调起作用,从而使得内脏活动适应不同外在环境的需求。
想象一下,在遇到危险时,我们或者要奋起战斗,或者是逃跑,两种情况都需要强有力的肌肉运动。这时,交感神经亢进,心跳加快,心脏收缩有力,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舒张,同时骨骼肌血管舒张,保证了心脏和骨骼肌有足够的氧气和能量。其他内脏血管收缩,皮肤粘膜血管收缩,优先保证心脏和骨骼肌的血供。瞳孔变大,能更敏锐得观察周围环境。气管和支气管舒张,吸入空气顺畅,保证机体所需的氧气供给。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这解释了当我们处于紧张焦虑、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时,往往感到没有胃口,如果这种状态长时间持续得不到缓解,体重会明显下降。皮肤粘膜血管收缩,使得脸色苍白,四肢发冷。生气或者焦虑时心慌不适可能是因为心率加快,也可能是心脏收缩强有力后我们更容易感觉到心脏跳动有关。不过,现代社会的很多应激性事件并不是个体通过逃跑或战斗能够解决的,并不需要肌肉强有力的运动,交感神经亢进非但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而带来新的问题,很多的身体不适感,如心慌、胸闷、濒死感等,增加我们的痛苦。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多数与交感神经正好相反,它使心率缓慢,心肌收缩力减弱,消化酶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加,肠道蠕动加快,有利于进食后消化,或让人休息放松。如果情绪持续焦虑紧张,破坏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协调性,会导致明显的身体不适。以往把这种情况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在,这个名称已经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或其他相应的障碍。有意思的是,汗腺、骨骼肌血管等只受交感神经的支配,而副交感神经对其没有相应的作用。

2内分泌系统
机体内内分泌器官(甲状腺)以及某些器官的腺体组织分泌特定的激素,作用在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组织,这就形成了内分泌系统。激素随血液分布到全身,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不同的激素,存在不同的靶组织或靶器官。比如自主神经的最高中枢——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增加或减少该激素的分泌来调控垂体中促甲状腺素和催乳素的分泌,后两者分别再调控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乳腺分泌乳汁。内分泌轴通过激素水平的变化,也调节情绪与躯体症状的关联。内分泌轴通常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动物研究发现,当实验动物处于急性应激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抗利尿的水平增高,而胰岛素、雄激雌的水平下降。短期机体通过相应的内分泌轴调节,使得这些激素水平维持在一定的稳态水平。如个体一直处于慢性应激状态,内分泌轴失调,上述激素的变化就可能导致明显的躯体症状(如血压升高),甚至可能出现躯体疾病。

3神经递质系统
        神经递质是一类在神经细胞(通常称为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比如常用的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就是增加神经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从而改善焦虑或抑郁情绪。脑内的神经递质除了有调节情绪的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如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镇痛、体温调节和进食行为均有作用。神经递质具有“瑞士军刀”样的多方面作用,在高血压病、偏头痛、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中都有所涉及。曾有人咨询,补充5-羟色胺的保健品是否有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其实,抗抑郁药并不是直接补充神经递质,而是通过抑制脑内5-羟色胺等递质的受体,间接增加其浓度的。人体有保护性屏障(血脑屏障),会阻止血液中一些成分进入大脑,因此口服直接摄入的5-羟色胺并不能进入脑内。

4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十分复杂,它在情绪与躯体症状之间起什么作用至今仍没有明确定论。比如,有些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中炎症有关的因子比健康对照要高,推测抑郁症可能是一种炎性疾病,这样,就可以解释有些患者的乏力不适感。然而,用抗炎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并不肯定。有些相关的研究结果能帮助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如有一项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高(一种炎症指标)的抑郁症患者选用“双通道”抗抑郁药的疗效比“单通道”的药物要好。

如何减轻相关的躯体症状
•      药物治疗、放松训练能打破恶性循环的某个环节
•      行为改变——强化好的行为,减少坏的行为
        好的行为:适当活动,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
      坏的行为:反复上网查疾病的内容,反复急诊,随时随地搭脉量血压,回避某些场合
•      认知改变(想法改变)——强化积极的想法,减少负面的想法
•      运动的好处——对抑郁障碍具有治疗作用,轻中度的抑郁情绪能通过运动得到部分改善;对非疾病性的焦虑具有缓解的作用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叶尘宇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理医学科,心理医学...
抑郁、焦虑、躯体疾病伴发情绪问题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治。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