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个更易引起并发症?血糖高都有哪些原因?
2024年02月27日 【健康号】 俞一飞     阅读 110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糖尿病病友监测血糖最常用的两个指标。 你知道这两个指标,哪个更容易诱发并发症吗?

      空腹血糖指的是空腹8个小时以上的血糖,正常情况下它是一天血糖的低谷。测定空腹血糖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隔夜空腹即至少8~12 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
      影响空腹血糖的主要因素是存储在肝脏中的肝糖元分解情况,而不是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更不是胰岛的储备功能。


      餐后血糖一般指的是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计时2个小时测得的血糖。我们进食后,食物经过肠道,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对于胰岛功能完好的健康人来说,虽然进食后血糖上升,但是由于胰岛素很快分泌,血糖便很快降回正常范围。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虽然和健康人进食相同的量,但是由于胰岛素功能受损,食物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以使血糖降回正常范围,便出现了餐后高血糖。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主食为主,也就是说碳水化合物在饮食中所占比重很大,比如我们常吃的面条、米饭等。这种饮食习惯,很容易导致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两小时血糖升高。如果仅仅筛查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就很高。


空腹血糖 VS 餐后血糖

      血糖达标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目前评价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研究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可使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风险和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21%,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37%。

 

      糖化血红蛋白是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共同作用决定的,不同情况下两者的贡献率不同:

  • 糖化血红蛋白<8.5%时,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更大;

  • 糖化血红蛋白>8.5%时,空腹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大于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升高的危害

     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之内不吃任何食物(少量饮水除外),一般选择早晨6~8点检测。最好空腹8~12小时。

意义:可以了解前一天晚上的用药能否有效控制整个夜间直至次日清晨的血糖,以此来指导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的用量。

【空腹血糖升高,有什么危害?】

     空腹血糖,又称基础血糖,是一夜不进食后通过肝糖输出维持血糖的基础状态,空腹血糖水平直接影响餐后高血糖水平和升幅
空腹血糖水平还体现了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空腹血糖升高预示着胰岛功能受损,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整体血糖控制不佳,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即使餐后血糖正常,空腹血糖升高也需要治疗。

     控制目标:推荐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病友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4.4~7.0mmol/L。具体控制目标因人而异,应考虑年龄、预期寿命、并发症等因素。

餐后血糖升高的危害

     餐后血糖,通常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看表计时。
意义:可以反映餐后血糖的控制情况以及进食量与降糖药用量是否合适;可以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刺激胰岛β细胞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餐后血糖升高,有什么危害?】
     餐后血糖升高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性,远高于空腹血糖。研究发现,血管内膜中层厚度,随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而增加。即使糖尿病前期的人,餐后高血糖也已经开始危害心血管。
     餐后血糖升高也是血糖波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血糖波动越大,并发症来的越快,死亡风险越高。
     在中国,餐后高血糖的人数更多,为实现血糖达标,监测和控制餐后血糖很重要。
     控制目标:推荐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病友的餐后2小时血糖目标为<10.0mmol/L。具体因人而异。
     在糖尿病治疗中,只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达标,才能大大减少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所以说: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

哪个更重要?

     两个都重要!

     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人体的血糖水平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某一个时间点的血糖才是对的”,这种说法才是错误的。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都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空腹血糖可以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餐后血糖可以反映进食之后胰岛素的分泌情况。测定空腹血糖的最佳时间段在早晨6点~8点。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若在6.1~7.0mmol/L,则考虑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若两次空腹血糖值≥7.0mmol/L,则考虑患有糖尿病。
     但是,空腹血糖异常不一定代表着糖尿病,还可以反映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


空腹血糖高的几个原因

1、降糖药物剂量不足

    这确实是空腹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往往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用量不足,使得餐后血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晚上或睡前血糖较高,并一直延续到次日空腹,夜间无低血糖发生。

     处理措施:适当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的用量。


2、苏木杰效应(Somogyi

     某种原因导致夜间发生了低血糖,机体为了维持血糖稳定,便产生了大量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使血糖升高,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这也就是低血糖以后的高血糖反应。一般低血糖发生在0点~3点左右,其结果是空腹血糖升高。糖友出现苏木杰效应大多见于胰岛素用量过大,或没有按时加餐,或病情控制较好时体力活动增加,在这些情况下,糖友很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继而出现反跳性的血糖升高。 

     处理措施:监测是否存在午夜低血糖,如果存在苏木杰效应就适当减少睡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用量,或者可以在睡前适当加餐,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这样空腹血糖即可恢复正常。


3、黎明现象

     如果夜间血糖控制得很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但在清晨一段时间内(凌晨3时至早餐前)血糖升高,称为黎明现象。体内很多升高血糖的激素从午夜到早晨分泌量逐渐增加,正常人胰岛素的作用可以拮抗这种状态所导致的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不足,不足以抵抗自午夜到晨起不断升高的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激素的升高血糖作用,这些升糖激素作用的相对增强导致黎明时血糖逐渐升高。究其实质仍然与药物治疗剂量不足有关,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

     处理措施:可酌情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的用量。为了有效控制黎明现象又不至于因药物过量引起低血糖,宜选择不容易引起低血糖的中、长效降糖药,可以选择晚餐前口服中效、长效降糖药物,或睡前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或晚餐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改为睡前注射并尽量使用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也可将早餐前使用的胰岛素提前在早晨6时注射,以缩短高血糖持续时间。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酌情调整用药剂量,直至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为止。


4、用药不当

    一部分患者单纯使用瑞格列奈格列吡嗪、短效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但此类作用维持时间短,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好,但对空腹高血糖效果欠佳,如晚餐前服用的降糖药仅为短效药物,由于持续时间短,无法有效控制夜间血糖而导致晨起空腹血糖仍偏高。

    处理措施:增加睡前中、长效降糖药物的使用,使降糖药的作用能够覆盖整个夜间。
这种情况比较危险,如果夜间发生低血糖,并未出现心慌,出冷汗等典型低血糖症状,很可能导致昏迷而不自知,严重时会猝死。


5、睡眠质量差

    糖尿病患者失眠或睡眠不足,这时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激素分泌增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血糖水平就会升高。

    处理措施:保持情绪稳定,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焦躁,必要时可配合使用镇静安眠药物。


6、应激状态

    患者因外伤、手术、发热、严重精神创伤、分娩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可使空腹血糖迅速升高,甚至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处理措施:发生上述应激情况或某些特殊疾病时应尽快至医院就诊、对症处理,避免血糖长期处于高值阶段而危及生命。


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

饮食:

      我们每天进食的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直接影响餐后血糖,要想吃好又 不怎么升高餐后血糖,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每日饮食搭配,饮食量和食用时间上好好研究下。

      糖尿病患者每餐不仅要控制主食的量, 更要平衡主食的结构, 一般每日主食量为200~300克, 肥胖者控制在150~200克。
      一般食用多种粮谷类食物, 比如大米、面粉、玉米、大麦等, 可以换着吃, 并注意粗、细粮搭配。

水果:

      糖尿病患者每天水果食用量应该在100-250g,尽量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对血糖的影响小,比如:木瓜、柚子、草莓、柠檬、白兰瓜、番石榴等,食用时间一般为两餐之间或者睡前血糖不高的时候,作为加餐食用,最好不要在餐前或者餐后立即吃水果,这样会叠加正餐主食,对餐后血糖影响比较大。

运动:

      我们都知道影响餐后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在正常进餐中,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不可能做到绝对精打细算,在家庭聚餐面对餐桌上美食的诱惑,难免会贪吃,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对于大部分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再去补打胰岛素或者增加口服药的剂量已经来不及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餐后进行适当的健身运动,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降糖药的利用率,改善自身胰岛素抵抗,同时运动也会消耗我们摄入过多的能量,来达到控制餐后血糖的目的。

药物:

      糖尿病患者通常在进餐前,需要按时打胰岛素或者服用口服降糖药,来应对进餐升高的血糖,对于极少部分糖尿病患者,平时善于学习研究,在进餐前会去计算碳水化合物的量,来匹配餐前降糖药物的用量,来达到一个满意的控糖效果。大部分糖友通常不会去算碳水,有的是凭经验去摸索,有的是看心情用药,有的会忘记用药,有的用药过多,有的用药过少等不同情况的异常用药都会造成一个大的血糖波动。针对用药的情况,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经验,以及药物降糖特点,分析我们准备吃的食物升糖速度以及食用量,再结合餐前餐后血糖情况,反复验证,找到一个进食食与餐前用药的一个平衡点。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