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些药物易诱发心脏疾病,严重可致命
2020年06月08日 【健康号】 闫云岗     阅读 8608

注意!这些药物易诱发心脏疾病,严重可致命


近几个月抗疟药氯喹及羟氯喹应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广受争议,因其具有抗疟疾、免疫抑制的药理作用,曾被美国 FDA 批准用作疟疾以及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

国内曾有研究证实氯喹在过量时存在严重的心脏毒性,那么除了抗疟药物容易诱发心脏疾病,还有哪些药物对心脏有害呢?

抗菌药物
1、大环内酯类:
主要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是被证实的可延长 QT 间期,严重导致尖端扭转室速的药物。其类似于 Ia 类和 II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的电生理作用;对心脏的有害作用是罕见的,但是却是致命的。
2、喹诺酮类:
主要包括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与大环内酯类相似,潜在的 QT 间期延长被认为是喹诺酮类药物的典型不良反应,严重的可使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轻度、无症状的 QT 间期延长,发展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甚至死亡。
所以说,喹诺酮类诱发的心脏疾病在莫西沙星中最为显著,因为喹诺酮类所有药物的说明书均提到 QT 间期延长风险,所以在使用其他喹诺酮类药物时,也应该注意潜在的心脏不良反应。
抗组胺药物
主要为特非那定、阿司咪唑等。
抗组胺药物主要分为 H1 受体阻断剂和 H2 受体阻断剂。
H1 受体阻断剂又分为第一代 H1 受体阻断剂和第二代 H1 受体阻断剂,第一代容易透过血脑屏障,有较强的镇静和抗胆碱能作用,极大的限制其临床应用,故临床上研制了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和无镇静不良反应的第二代 H1 受体阻断剂。
但是第二代 H1 受体阻断剂被发现可诱发心脏毒性,尤其是特非那定。
研究发现[5]心脏毒性反应与这些药物阻断心脏 K+ 通道作用有关,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QT 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抗精神病药物
主要为氯丙嗪、奋乃静等。
抗精神病药物也是被认为与 QT 间期延长有关。
Kecspecméti V[6]认为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与延迟整流钾通道的抑制有关。与治疗性血浆水平比较,奎硫平、奥氮平利培酮对 K+ 通道的抑制作用及 QT 间期延长与治疗剂量的差异最大,而硫唑嗪的抑制力与治疗剂量的差异最小。
一项纳入台湾全省的 17718 个案交叉研究[7]表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总得来说,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心脏疾病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抗肿瘤药物
主要为阿霉素、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等。
抗肿瘤药物中容易引起心脏毒性有我们熟知的蒽环类细胞毒药物,也有其他类药物,主要表现在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心肌损伤、心律衰竭,其发生心脏毒性的相关因素包括使用的累积总量超过规定的剂量以及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肿瘤患者,营养不良、贫血、电解质紊乱易致心脏毒性。
其他药物
另外还有其他的药物会导致心脏毒性。
其中包括 2004 年的「万络撤回事件」,万络:罗非昔布,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大剂量使用使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风险大大增加,2014 年 9 月就被撤回了,虽然其他非甾体类药物没有表现出罗非昔布这样的严重不良反应,但也需警惕其潜在的心血管栓塞风险,尤其是特异性 COX-2 抑制剂。
2007 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口服降糖药罗格列酮可能升高患者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的的荟萃分析,也引起了巨大的讨论。
总结
有如此之多的药物存在潜在的心脏疾病风险,所以在这些药物的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患者是否处于未被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状态,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
2、患者是否目前正在接受 Ia 类和 II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3、患者是否存在 QT 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型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
4、是否使用了其它引起 QT 间期延长的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5、两种心脏毒性药物是否合用。
如果存在以上情况,使用这些药物应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