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中风急性期通便泻热是治疗的关健方法之一?
2018年10月14日 【健康号】 黄世敬     阅读 8538

中风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可导致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事件的发生,是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的疾病。通腑泻热是中医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之一,可以开窍醒脑、减轻脑损害,临床广泛应用。

 为什么中风治疗需要通腑泻热方法呢?这里从脑肠相关进行简要说明。

1.脑肠相关是其理论基础:“脑肠同病”是中风急性期的重要特征,中风病情严重程度与腑实便秘相关是中西医学的共识。卒中后便秘的发生率高达48%~66%左右,便秘的存在还与卒中预后有关。这是因为,中风发生后胃肠热盛,热与糟粕充斥肠道,结而不通,见腹胀、便秘。其现代医学机制为中枢神经受损,植物神经紊乱,肠道菌群失调,胃肠蠕动抑制,分泌液减少,肠道缺水导致便秘。通腑泻热法是基于“六腑以通为用”确立的治疗中风的常用法则之一。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一是通腑泻下,通降阳明肠腑,直折肝阳暴逆之势; 二是上病下取,引导血热下行,缓解在上之血瘀; 三是泻下祛瘀,推陈致新,使暴涨之风火痰瘀有其出路。泻下瘀热,增强胃肠蠕动,釜底抽薪,促邪外出,以此达到“上病下取”“脑病治肠”的目的。

 2.脑-肠轴是其调控环路: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脑-肠轴相互关联,脑-肠轴作为脑肠互动的枢纽,是临床从脑治肠及从肠调节脑功能的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通过神经-内分泌网络联系起来,形成脑-肠轴; 机体通过脑-肠轴之间的双向环路进行脑、肠功能调节,形成脑肠互动。脑-肠轴把脑内分泌系统、肠神经平滑肌系统及免疫系统有机联系在一起,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及免疫功能影响胃肠功能; 胃肠功能的异常又可通过胃肠与神经系统的共有激素与免疫系统影响神经系统。中风后脑-肠轴联系通路紊乱,通腑泻热法可以通过调控脑-肠轴,调节脑肠互动,发挥治疗中风的作用。脑-肠轴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是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作用作环节。

  3.脑肠肽是其物质基础:脑-肠轴各部分之间通过神经递质或肽类激素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神经-内分泌网络和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脑肠肽的分泌与分布是脑肠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双重分布于胃肠道和脑组织,具神经递质和激素作用,参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是脑-肠轴的物质基础。中风病患者脑肠肽水平变化可导致胃肠排空延迟,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症状,急性期出现的腑实证候可能与脑肠肽水平变化有关。目前发现,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胃泌素与中风急性期腑实证密切相关。中风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可表现为脑肠肽分泌改变,产生胃肠动力障碍,出现腑实证候。通腑泻热法可以增强胃肠蠕动,调节脑肠肽水平,而脑肠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病理过程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所以通腑泻热法调节脑肠肽水平变化可能是其治疗中风的重要机制之一。

  4.肠道菌群是其重要靶标:肠道内微生物在脑肠互动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风后脑-肠轴功能紊乱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脑组织结构变化通过推移、牵拉中线结构影响脑-肠轴上下行神经联系通路; 神经-内分泌紊乱则引起肠屏障功能障碍、肠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肠道细菌易位、肠源性感染、菌群结构改变。此外,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脑-肠轴功能,加重中风病情,其机制为肠道菌群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通路导致脑-肠轴功能紊乱,肠黏膜细胞之间紧密连接下降,通透性增高,屏障功能破坏,大量内毒素易位进入血液,引起病情恶化。通腑泻热法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药物进入胃肠道从而影响肠道微生物,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善肠道内环境,促进微生态平衡,而肠道微生物则可以影响宿主大脑功能和行为。基于此,通腑泻热法改善肠道菌群可能是其治疗中风的又一重要机制。

 

重要信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黄世敬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抑郁症、脑白质病、帕金森病、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及颅内肿瘤术后等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近期开展“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如果您:1、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元气亏虚,气血郁滞证诊断标准,3、年龄在18-70岁。就有机会加入我们的临床研究,并将获得:治疗前后安全性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检查、量表检查及研究用药全部免费。若有意自愿参加者,详情请于我院老年病科(门诊楼二楼9诊室-周一上午);特需(门诊楼十一楼18诊室-周一下午)咨询,亦可参照黄世敬医生个人网站《广安门医院招募抑郁症患者志愿者》。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