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01
2021年03月07日 【健康号】 赵刚     阅读 8564

一、中、西医分述慢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
慢性胆囊炎系胆囊的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10%左右,大多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少数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发病人群中女性居多,男女比率约为1:1.9,发病年龄集中于30-55岁之间。祖国医学无慢性胆囊炎病名,但在两千多年前《皇帝内径》中的别篇《灵柩·胀论》早有相关记载,不仅明确了病位在胆,还陈述了其症状为胀,即胆囊胀大之意。其发病率占总体2%-10%,下列为常见病因:①感染:由来自于肠道或胆道的细菌逆行上至胆囊,包括以大肠杆菌为主的、链球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等等;②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胆囊收缩功能障碍或oddi括约肌痉挛为主的功能性减退;③代谢因素:与人体脂质代谢障碍密切相关,且肝细胞产生的病理性胆汁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④过敏因素:可引起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临床发现在注入血清等后患者会出现胆绞痛的症状,胆囊壁炎性浸润性改变;⑤血管因素:走行经过胆囊内的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胆囊内供血不足,长期导致胆囊粘膜缺血、缺氧引起慢性炎症性病变;⑥心理因素:慢性胆囊炎患者性格趋向热情外向,同时心理特定具有易怒、急躁、敏感、忍耐度降低、恐惧、抑郁等性格特点,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导致肝胆功能紊乱,诱发本病。
中医认为,足少阳经属胆络肝,两者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滋生,同司疏泄,病理上相互影响,瘀堵不通,病因病机不外乎:①饮食所伤:嗜食肥甘厚腻、酒肉之品,食积不化,损伤脾胃,使脾胃功能减退,长期饮食、消化功能下降,气血虚弱,致肝胆之功失衡,或气机壅滞,致脾胃升降失司,内生湿热,或暴饮暴食,或食不果腹,饮食失常,脾胃功能受损,土虚木乘,影响肝胆疏泄之功,而成胆胀;②七情内伤:《金匮要略》中有所阐述,怒为肝志,过怒则伤肝,使肝胆疏泄失常,故有口苦,善太息之症;思为脾志,忧思伤脾,气机壅滞,运化不及,气机升降失司,故有食少、纳呆,反酸、呃逆之表现,其次为喜、悲、恐、惊皆伤心耗气,使气机失调,肝气郁而不畅,诱发本病;③气郁曰久:气为血之帅,可行血,亦可生血,气郁则血流不畅,生血乏源,瘀血阻痹胁络,故胁下胀痛;④久病或劳欲过度:久病伤气,劳则耗气伤血,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机体正气不足,易受邪而发病,再者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血虚则肝经失养,故胁肋隐痛,胆腑功能下降,故诱发本病;⑤寒邪外感;外寒侵袭经脉,寒则收引,经脉因感受寒邪而收缩,收缩则经脉像缝一样屈曲着,所以身体远端的孙络、浮络,因体内经脉收缩牵引而骤然产生疼痛,寒甚则加重;《病源论》中亦曾有所阐述,肝、胆、肾此三经脉的正经循行经过胸胁,邪气沿经脉循行至胸胁,伤其经脉,邪气与正气相争,故引胸胁疼痛。
刘荣民根据临床观察,将慢性胆囊炎根据疾病发展分为缓解期与发作期,缓解期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情志不畅,气机失调,肝胆失疏;②饮食不节,胃土虚弱,胆木乘湿土;③肝胆气滞,疏泄失常,气滞血瘀;急性发作期病因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过食肥甘、厚腻,脾胃运化不及,内生湿热,湿热熏蒸肝胆,气机不畅;②病情进展,邪热伤津,大肠津亏,燥屎内结,腑气不通,见阳明腑实证。姜树民教授等认为可划分为两大方面,肝郁气滞与肝胆湿热。肝郁气滞每因情志抑郁,焦虑或暴怒,皆能使气机阻滞,肝脏功能异常,气血失和,气阻络痹而致胁痛。肝胆湿热常因饮食内伤,或湿热浸渍,脾失健运,内生湿热,阻遏中焦,肝胆失其疏泄,导致本病。

本文选自安娜,慢性胆囊炎研究进展。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赵刚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北院上...
肝胆外科,普外科,胆...
肝胆外科、胆石病、胆囊息肉的外科治疗,专长保胆治疗胆囊良性疾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手术;...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