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超声检查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
2020年10月03日 【健康号】 白文坤     阅读 1265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老龄化逐渐增多,如何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是目前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改善预后,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在美国,中风导致了每20个人里面有1个人死亡,预计到2030年,有660万20岁以上的美国人中风,另外340万年龄≥18岁的人可能会经历中风。进一步的综合分析表明,中风是一个全球性的负担,特别是对于低收入人群,以及中等收入国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脑血管事件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约占所有缺血性中风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颈动脉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但在无症状患者中,血管的管腔狭窄并未直接增加中风的风险。研究表明,不稳定性斑块导致了60%~65%的血栓形成,确认并控制易损斑块能够有效降低中风的风险。目前,MRI、CT、超声等对不稳定斑块特征进行了研究,但超声因为无创、无辐射、灵活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发生在血管剪切应力较低的区域,在区域内,白细胞诸如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攻击血管内皮,局部形成炎症浸润。单核细胞迁移到内皮下,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成巨噬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变成含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大的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和斑块内出血组成形成坏死核心,这种病变称为纤维粥样斑块。微小的钙颗粒在这个坏死的核心膨胀,形成一个大量钙沉积。钙质逐渐增加,脂质核心逐渐减少,斑块逐渐稳定。

2.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特征

    颈动脉斑块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对其稳定性很重要,炎症在斑块发育的各个阶段(包括破裂)起着重要的致病作用。不稳定性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包含主要有一个薄的纤维帽和一个大的脂质核(斑块的40%以上),内膜斑点状钙化,大的坏死核心、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及斑块内出血、表面不规则及溃疡形成和活跃的炎症细胞浸润。

3.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检测中的作用

二维灰阶超声

    颈动脉超声能够在动脉粥样硬化比较严重之前,观察到动脉壁的形态变化。在患者出现临床体征和症状之前,确定其血管损伤。颈动脉斑块中的脂质和血栓成分被发现是低回声,而纤维和钙化斑块是相对高回声。脂质核心比较大的不稳定斑块,管腔狭窄会增加中风的风险,这种不稳定性斑块或薄帽纤维粥样斑块破裂风险比较高;60%~80%的中风是由于斑块破裂后,斑块的脂质核心与血液反应引起血栓。

    另外超声可以识别斑块表面是否发生溃疡。斑块溃疡引起的斑块破裂是导致血栓形成和随后导致脑缺血事件的主要机制。出现溃疡和高度狭窄(85%)的患者中风的可能性是没有溃疡的患者的两倍,超声检测溃疡的灵敏度 (33%~75%),特异性(33%~92%)。

超声造影

    超声造影是像增强CT样,在肘静脉注射超声对比增强剂的方法,利用造影剂使后散射回声增强,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不同于放射的增强剂,超声增强剂不通过肾脏排泄,通过肺内形成二氧化碳排出,基本上对肾脏没有损伤。超声造影是目前很好的发现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进而评价斑块稳定性的检查方法。

    在斑块发展形成过程中,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在造成斑块破裂、脱落或斑块内出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微血管是由大、中型动脉外膜层的生理性血管形成的,这些血管可以增殖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组织学研究表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加是由缺氧和炎症引起的。尤其是在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这样的微血管更容易形成。并且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往往发育不成熟,相对发育正常的微血管,更容易发生炎症细胞浸润和斑块内出血,最终导致斑块破裂和脑血管事件。颈动脉粥样硬化内新生血管增多斑块是血管脆弱性的标志,对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

    颈动脉超声造影成像不仅有助于描绘颈动脉腔的边界,也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微血管进行可视化的定量及定性分析。 动物实验与人体内研究均表明,超声造影现显示的斑块内新生血管数量及程度与病理结果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颈动脉超声造影因为其无创,用来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用于颈动脉病变风险的分层,被欧洲医学和生物学超声学会联合会(European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for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EFSUMB)列入指南推荐用于非肝脏应用的超声造影临床实践。

    总之,通过目前超声的各种检查技术,可以很好的评价颈动脉内的斑块是否稳定,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减少脑中风的发生。

典型病例

女,55岁,常规体检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示斑块内可见新生血管,属于不稳定性斑块。需要临床积极干预,减少脑中风发生机率。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