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
2022年11月04日 【健康号】 韩俊毅     阅读 377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常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所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不是“胃缩小了”,而是指胃黏膜上面的细胞、腺体的萎缩。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中差异较大,在胃癌高发的东亚、东欧、南美等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的患病率也相对较高。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占胃镜受检病人总数的7.5~13.8%。随年龄增长,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随之增高。WHO调查发现,20~50岁患病率仅12%左右,而51~65岁则高达52%以上。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也有学者认为胃黏膜萎缩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器官老化现象。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无需恐慌。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多种因素相关,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因素相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如果确实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一定要及早根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胃黏膜的炎症,阻断病变的进展。胆汁可损伤胃黏膜屏障,使黏膜修复功能减弱,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高龄、胃动力减弱、吸烟等可能是引起胆汁反流的原因。已有研究表明萎缩性胃炎患者维生素B12叶酸缺乏、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抑制胃黏膜分泌维生素C,使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下降,从而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高盐饮食,水果、蔬菜摄入少、饮食过烫等相关,与酗酒的关系尚不明确。
很多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有症状者可能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满、早饱、嗳气、恶心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早饱是指少量进食则有吃饱的感觉,也是胃或上腹部的一种胀满感。嗳气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打嗝、打饱嗝。少部分患者还可有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或者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上,常常有肠腺上皮化生,一般简称为“肠化”,是指在胃黏膜慢性炎症时,本来是胃粘膜的地方变成了肠粘膜。肠化可以分为大肠型化生和小肠型化生两种类型。另外一个术语是“异型增生”,病理也称为“上皮内瘤变”,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改变,有恶变的可能,代表肿瘤性生长的起始阶段,是胃癌前病变。分为轻、中、重三级或低级别、高级别两级。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往被称为A型胃炎)和多灶萎缩性胃炎(以往被称为B型胃炎)两大类:
(1)自身免疫性胃炎,其萎缩性部位主要位于胃的上2/3,由自身免疫因素引起,患者常伴有胃酸分泌过少、贫血(恶性贫血)、消瘦等症状,这型胃炎在我国比较少见。由于这类病人分泌的胃酸会减少,治疗这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式就是要服用弱酸制剂补充人体胃酸分泌的不足;
(2)多灶萎缩性胃炎的萎缩部位主要位于胃的下1/3,萎缩的部位呈点状,不一定影响胃酸的分泌,我国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属于这一类型,对身体的影响较小,一般不会影响整体胃酸的分泌,对人体的消化功能也影响有限,有些患者甚至还可能表现出胃酸分泌过多的症状。
多灶萎缩性胃炎即B型萎缩性胃炎是胃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胃黏膜萎缩被认为是癌变的基础。当萎缩性胃炎合并肠化和异型增生时称之为胃癌前病变,癌变风险明显增加。根据国内多年随访资料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一般认为其癌变率是:5〜10年癌变率3%〜5%,10年以上10%,轻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2.5%〜11%,中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4%〜35%,重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10%〜83%。但绝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稳定,不会进展为胃癌。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韩俊毅
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东方医院北院
肛肠外科,胃肠外科
致力于胃肠道各类疾病的诊断和胃肠道肿瘤的开放及微创外科手术及综合治疗。规范进行胃癌、结直肠...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