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导管血栓后拔除,中线导管该如何管理
2020年05月06日 【健康号】 国敬芝     阅读 12216

导语

一起学习下~


中线导管


中线导管也叫中等长度导管,是一条20~30cm的外周静脉通路装置,通常从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置入,导管尖端位置在腋窝水平或肩下部,不超过远端腋静脉。

优点:

静脉中线导管操作方法简单,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能有效保护病人血管,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用药安全,减轻护士工作量。

缺点:

置管术后有可能发生静脉炎、穿刺点渗血、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正确、规范的维护,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成功留置中线导管的关键。

案例

患者女性,58岁,身高155cm,体重74公斤,因突发恶心、呕吐并意识不清1小时以脑干出血于2020.2.20入院。



入院后急行颅脑CT检查,结果示脑干出血,患者昏迷,留置胃管,气管切开状态,痰液较多,于2020.2.26经右侧肘正中静脉置入中线导管,导管置入29cm,导管的贴膜固定牢固,未出现卷边等情况,给予定期维护。



3.13患者神志欠清,长期卧床,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3级,行高压氧治疗后给予静脉输液,未诉不适。21:00护士巡视病房发现患者右上肢置管侧皮肤发红,皮温高,询问患者未诉不适,遵医嘱给予炉甘石涂抹。



3.14给予患者输液时右上肢置管处皮肤肿胀,臂围增粗,皮温增高,自诉疼痛,通知医师,行床边B超检查,结果示:右上臂头静脉血栓形成,双侧小腿段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随即请综合外科医生会诊,给予右上肢抬高制动,避免挤压,预防肺栓塞,给予低分子肝素钠ihqd。



3.26复查B超后给予拔除。


案例分析:


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指导管外壁或血管内壁血凝块的形成,作为血管内异物,会直接引起血管内膜损伤,从而诱发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性血栓好发于贵要静脉、头静脉、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等上肢静脉。一旦发生血栓,在急性期如未能及时诊断和处理,血栓发生脱落可导致肺栓塞或肺梗死。

导管相关性血栓典型表现:

1.血栓形成后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2.有静脉炎的表现;



3.导管所在肢体发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和指端麻木;导管走行部位或临近部位压痛;部分患者可因血栓较大累及无名静脉和颈静脉,使其扩张而引起颈部甚至颜面部水肿、疼痛;个别患者表现为胸痛、咳血、呼吸困难等严重肺动脉栓塞的症状;烦躁、顽固性低氧血症、胸痛、呼吸困难等。

诊断标准

顺行静脉造影是导管相关性血栓诊断的“金标准”,血管超声的准确性是静脉造影的90%。

该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原因

1.患者长期卧床、肥胖(BMI指数30.8)、高龄、感染、脑卒中,属于VIE极高危患者;



2.血管内膜损伤  完整血管内膜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前题,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该患者长期输液及快速输入甘露醇等刺激性、高渗性液体损伤血管内膜,造成静脉炎;



3.血流瘀滞  置管侧肢体活动少,放置导管造成血流瘀滞;



4.血液高凝状态  患者高龄,长期卧床,肢体活动性下降致血流缓慢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5.护士对于中线导管管理知识缺乏。


案例分享


一、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措施

No.1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对容易发生血栓的患者应慎重,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如有血栓病史则为置管相对禁忌证,高凝状态的患者应慎用;偏瘫患者应选择健侧置管,防止因血液黏稠度高、血流缓慢导致循环障碍形成血栓。

No.2  

穿刺方法的优化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避免多次穿刺及送管不顺利或粗暴送导丝、导管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

No.3

正确维护

置管后严密观察穿刺侧手臂有无红肿、疼痛等;嘱患者置管肢体可正常活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每周进行导管的冲洗换药,并测量臂围;正确冲封导管,采用脉冲式冲管,实行正压封管;在整个置管及维护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遵守操作规程,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诱发血栓。

No.4  

功能锻炼

肢体被动运动及良肢位摆放,清醒患者亦伴有肢体活动障碍,进行床边实施中线导管被动运动操,具体操作依次如下:



(1)手指屈曲挤压-腕泵运动(握拳),由操作者一手握住患者腕关节,另一只手对患者的手指进行被动握拳及挤压动作,被动握拳加挤压为1次;



(2)腕关节运动,由操作者一手握住患者腕关节,另一只手做手掌被动的屈曲-背伸动作,屈曲加背伸为1次;



(3)肘关节运动:操作者一手固定患者肘关节,另一手托住腕关节,将患者手臂外旋至手心向上,进行屈肘-伸肘动作,屈肘加伸肘为1次;



(4)肩关节运动:操作者两手分别托住腕关节和肘关节,进行肩关节的内收-外展动作,注意外展角度不能超过90°,避免引起肩关节损伤,内收和外展为1次;上述成组动作,一组10次,每天做3~4组。



另运用枕头、体位垫等工具摆放良肢位,穿刺侧上肢用枕头抬高过于心脏水平,利于静脉回流,下肢屈膝约5°~lO°,胭窝避免受压,保证下肢静脉回流。

No.5  

健康教育

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仔细观察置管侧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应注意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治疗和处理

No.1  

一般治疗

嘱患者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30cm,利于血液回流。禁止在患肢按摩、热敷、量血压、静注药物等,以免栓子脱落。嘱患者穿宽松、质地柔软的内衣、注意保暖;适当做握拳动作,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而死亡。



观察记录患肢皮温、皮肤颜色、动脉搏动、臂围,以便于判断疗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头痛、头晕等现象,及时发现栓子脱落栓塞其他重要器官的征象。

No.2  

抗凝治疗

①肝素是临床中最常使用、最有效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具有抗Ⅹa活性,可抑制体内外血栓及动静脉血栓的形成,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



②华法林是一种间接作用的抗凝血药,能在肝脏内与维生素K竞争结合,灭活维生素K,抑制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产生抗凝作用。华法林为口服给药,胃肠吸收快,可用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治疗。



溶栓和抗凝治疗过程易导致继发性出血,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注射部位有无青紫或血肿、有无鼻出血、血尿、黑便、头痛及精神状态改变等。

No.3

导管溶栓

在超声引导下置入导管并做静脉造影,确定导管在静脉腔内的位置。根据患者情况、穿刺部位选择不同口径和长度的溶栓导管。经导管直接将溶栓药物灌注入血栓中,也可经导管抽吸部分血栓,再经导管注入溶栓药物。



中线导管在长期输液治疗中已得到广泛认可,但由其引起的并发症特别是导管相关性血栓不可忽视,在决定置管前,评估患者是否适合置管,重视置管后维护和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和处理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