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遭遇挑战?
2015年01月16日 【健康号】 林宏     阅读 7200

       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药物治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等是目前临床实践中常常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尽管新的研发药物不断问世,手术方法不断提高,支架及保护伞等医疗器械不断改进,然而围绕着这几种治疗手段孰优孰劣始终争论不休。

       正如拳击场上金腰带的获得要靠实力来见证一般,针尖对麦芒(Head to Head)的PK对解释上述问题显然更具说服力,尤其是涉及生命和健康的临床实践活动,更期待着对广大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的治疗技术的出现。设计更加合理的随机、对照、盲法研究方案显然会有助于促进临床治疗水平的提升。

       国外既往的一些小型临床观察注意到,相比较CEA治疗,CAS出现了更多的治疗中卒中和死亡危险,虽然支架操作经验的丰富和支架材料等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一些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现象还是依旧如此。国内众多单位开展了CAS技术,而CEA并不常采用,因此也就缺乏基于国人的科学的数据资料比较,但这不足以使我们回避对临床治疗技术优越性的深入探讨。

       新近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ICSS (International Carotid Stenting Study)发现,在这项募集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总数达到1713例的研究中,先期的结果表明,120天时发生卒中或死亡的风险比较,CEA组显著低于CAS组,而这项研究3年时发生致死、致残性卒中风险的数据尚还有待分析。

       同时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报道的,采用弥散和FLAIR成像技术的ICSS子研究观察到,CAS较CEA出现了更多的新发急性缺血性病灶(50% vs 17%),许多病灶在术后1月时仍旧存在,尽管大多数的病灶是非症状性的,但其远期与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癫痫等发生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跟踪。

       牛津大学John Radcliffe医院Peter M Rothwell对这项研究加以了评述(Lancet 2010;375:957-959)。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