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肾癌综合治疗】不同部位转移灶对肾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对IMDC评分的改良价值
2020年07月21日 【健康号】 张多兵     阅读 9334

【转移性肾癌综合治疗】不同部位转移灶对肾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对IMDC评分的改良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转移灶对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对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MDC)评分进行改良及验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218例接受系统治疗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56例(71.6%),女62例(28.4%)。平均年龄55.7(18~81)岁。体质指数(BMI)22.6(15.4~35.8)kg/m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1分168例(77.1%)。194例(89.0%)接受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肾透明细胞癌176例(80.7%),非透明细胞癌42例(19.3%)。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3级111例(50.9%),T分期<T3期112例(51.4%)。转移部位为肺137例(62.8%),骨47例(26.1%)、淋巴结37例(17.0%)、肝23例(10.6%)、脑12例(5.5%)。患者IMDC评分低危26例(11.9%),中危126例(57.8%),高危37例(17.0%)。48例(22.0%)接受转移灶切除术,其中肺16例(33.3%),骨9例(18.8%),腹膜后6例(12.5%),脑6例(12.5%),淋巴结转移4例(8.3%),肝脏及腹腔各3例(6.3%),对侧肾上腺1例(2.1%)。分析不同部位转移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对IMDC评分系统预测能力的影响。将转移灶信息加入IMDC评分中,根据各指标与患者预后间相关性对其赋值,构建改良IMDC评分系统,通过C-指数验证改良IMDC评分系统的预测精度,并与原IMDC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  

患者总体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13.0个月和33.0个月。生存分析显示仅有骨(P=0.004)、脑(P=0.042)及肝(P=0.046)转移与患者OS时间密切相关,将患者分为骨/脑/肝转移组82例(37.6%)和其他部位转移组136例(62.4%)。与其他部位转移组比较,骨/脑/肝转移组一线靶向药物治疗的肿瘤反应率较差[51.2%(44/84)与73.5%(100/134),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脑/肝转移组的OS显著短于其他部位转移组(25.0个月与47.0个月,P=0.039)。在IMDC评分低危(30.0个月与62.0个月,P=0.036)、中危(31.0个月与48.0个月,P=0.048)、高危(7.0个月与18.0个月,P=0.037)患者中,骨/脑/肝转移组的OS显著短于其他部位转移组,提示合并骨/脑/肝转移对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作用。将合并骨/脑/肝转移加入IMDC评分系统中,构建改良IMDC评分。根据改良IMDC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0~1分)76例、中危组(2~4分)90例和高危组(≥5分)52例,3组的中位OS分别为62.0、31.0、17.0个月(P<0.001)。改良IMDC评分和IMDC评分预测OS的C-指数分别为0.667和0.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在转移性肾癌患者中,合并骨/脑/肝转移与较短的OS时间相关。在IMDC评分低、中、高危组患者中,合并骨/脑/肝与较差的预后相关。改良IMDC评分可显著提高对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实体肿瘤之一。肾细胞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且30%~40%的患者在初诊时即为转移性肾癌,患者整体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深入,各种新兴的抗肿瘤药物显著改善了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预后。尽管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晚期/转移性肾癌系统化治疗格局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但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如舒尼替尼、培唑帕尼等仍然是晚期/转移性肾癌一线治疗标准方案之一。


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DMC)评分是目前被广泛用于对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分组的模型,可准确预测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预后。IMDC评分根据患者卡氏体力评分(Karnofsky评分)、诊断到治疗时间是否<1年,以及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钙水平等6项指标,将转移性肾癌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进而对其预后进行预测。然而,在IMDC评分的不同组别,尤其是在中危组中,患者的预后也存在很大的异质性,这表明IMDC评分仍有进一步改良的空间。


肾癌可发生全身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淋巴结、骨及肝。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合并特定部位如肝、骨或中枢神经系统等转移灶的患者,其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会显著缩短。此结果提示转移灶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缺乏国内相关研究数据。因此,本研究基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移性肾癌数据库,通过分析不同部位转移灶对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不同转移病灶对IMDC评分系统预测效能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转移灶在晚期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晚期转移性肾癌数据库中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2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6例(71.6%),女62例(28.4%)。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6(15.4~35.8)kg/m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0~1分168例(77.1%)。194例(89.0%)接受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176例(73.6%),非透明细胞癌(non-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non-ccRCC)42例(26.4%)。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3级111例(50.9%),T分期<T3期112例(51.4%)。异时转移106例(48.6%)。转移部位为肺137例(62.8%),骨47例(21.6%)、淋巴结37例(17.0%)、肝23例(10.6%)、脑12例(5.5%)。患者IMDC评分低危(未合并危险因素)26例,中危(合并1~2个危险因素)126例,高危(合并≥3个危险因素)37例。48例(22.0%)接受转移灶切除术,其中肺16例(33.3%),骨9例(18.8%),腹膜后6例(12.5%),脑6例(12.5%),淋巴结转移4例(8.3%),肝及腹腔各3例(6.3%),对侧肾上腺1例(2.1%)。


二、治疗及随访


患者确诊为肾癌后,立即接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舒尼替尼198例(90.8%),其中5例为接受一线细胞因子治疗不耐受,在1个月内换为舒尼替尼治疗;索拉非尼17例(7.8%)治疗;培唑帕尼2例(0.9%);依维莫司1例(0.5%)。


患者接受一线治疗后,开始规律随访,每3个月1次头胸腹部增强CT扫描,评价疾病控制情况;血常规、生化、甲状腺激素等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系统性询问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评价用药期间安全性。118例(54.1%)因出现疾病控制不佳、用药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CTCAE 3~4级),接受二线药物治疗,包括:阿昔替尼87例(73.7%),舒尼替尼10例(8.5%),依维莫司3例(2.5%),索拉非尼3例(2.5%),培唑帕尼1例(0.9%)为,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14例(11.9%)。37例(31.3%)接受三线或多线药物治疗。


三、临床结局指标


根据RECIST 标准(1.1版)评估患者治疗情况,将肿瘤对药物治疗反应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根据治疗反应情况计算肿瘤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CR+P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PR+SD)。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定义为开始接受系统治疗至疾病进展或观察截止点的时间,其中PFS1定义为一线药物治疗开始至第1次进展时间;PFS2定义为二线药物治疗开始至第1次进展时间。OS定义为从接受系统治疗至死亡或随访结束的时间。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和R(3.6.2)软件处理数据,GraphPad Prism 7软件绘图。连续性变量资料以Mean±SD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使用Kaplan-Meier进行不同组间生存资料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分析中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构建改良IMDC模型。构建预测模型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被分为测试组152例(70%)和验证组66例(30%)。利用测试组患者构建改良IMDC模型,然后利用验证组患者对新模型进行验证。各因素与预后间的相关性利用β相关性系数衡量,β相关性系数最小的因素赋值为1,根据患者所得总分及预后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总体预后分析


本研究218例的总体PFS为13.0个月。其中,ccRCC患者中位PFS为14.0个月,non-ccRCC患者中位PFS为9.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BMI(P=0.010)、是否行肾切除(P=0.047)、ISUP(P=0.012)、T分期(P=0.030)、ECOG评分(P=0.010)、IMDC分级(P=0.012)和是否为异时转移(P=0.049)与PFS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ISUP分级(P=0.009)和ECOG评分(P=0.001)与患者PFS显著相关。转移灶部位与患者PFS无相关性(图1A)。

218例的总体OS为33.0个月。其中,ccRCC患者中位OS为35.0个月,non-ccRCC患者中位OS为20.0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表3),转移灶部位中,仅有肝转移(P=0.001)与患者PFS时间有关;另一方面,伴有骨(P=0.004)、肝(P=0.046)、脑(P=0.042)转移患者OS时间缩短,其他转移部位与患者OS无明显相关性,故在分析转移灶对预后的影响时,将患者分为骨/脑/肝转移组82例(37.6%)和其他部位转移组136例(62.4%)。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骨/脑/肝转移组总体OS短于其他脏器转移组(25.0个月与47.0个月,P=0.007)(图 1B)。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脑/肝转移与患者PFS无明显相关性(P=0.609),而与OS有明显相关性(P=0.039,表2)。


二、治疗效果


肿瘤治疗反应方面,骨/脑/肝转移组和其他部位转移组一线靶向药物治疗的疗效分别为CR 2例和4例,PR 11例和25例,SD 29例和71例,PD 40例和36例。骨/脑/肝转移组和其他部位转移组DCR分别为51.2%(44/84)和73.5%(100/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ORR分别为15.5%(13/84)和21.6%(29/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1)。


三、骨/脑/肝转移对不同IMDC分组患者预后的影响


本研究IMDC低危、中危、高危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6.0、12.0、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中位OS分别为37.0、33.0、1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图2)。


在不同IMDC分组患者中,合并骨/脑/肝转移与合并其他部位转移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低危组30.0个月与62.0个月(P=0.036),中危组31.0个月与48.0个月(P=0.048),高危组7.0个月与18.0个月(P=0.037,图3)。



四、改良IMDC评分的构建和验证


在原有IMDC评分基础上加入骨/脑/肝转移变量,根据各变量与OS的相关性,对每个变量进行赋值(表4),构建改良IMDC评分(图4)。根据改良IMDC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0~1分)76例(34.9%),中危组(2~4分)90例(41.4%),高危组(≥5分)52例(23.7%)。改良IMDC评分各组的生存曲线见图5,低危、中危、高危组中位OS分别为62.0(95%CI 34.1~89.0)个月、31.0(95%CI 23.0~39.0)个月、17.0(95%CI 11.9~22.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改良IMDC评分和IMDC评分预测OS的C-指数分别为0.667和0.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合并其他部位转移灶的患者相比,合并骨、脑、肝转移灶的肾癌患者,对抗肿瘤药物治疗反应率低,且总体预后较差。此结果与既往相关研究结论相符,即合并特定部位转移的肾癌患者往往预后较差。McKay等发现合并骨转移灶的患者,PFS(5.1个月与6.7个月,P<0.0008)和OS(13.2与20.2个月,P<0.0001)较未合并骨转移的患者显著缩短;Shuch等[18]针对合并脑转移肾癌患者预后的研究结果表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往往也预示着不良的预后,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推荐针对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灶的积极手术或放疗,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Abdel-Rahman等利用SEER数据库,比较了合并不同转移灶的肾癌患者预后的差别,结果显示合并肝转移患者的预后显著差于合并其他部位转移的患者。与之相反,一些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合并其他部位转移的患者,肾癌合并胰腺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好。国内也有研究证据表明,合并肺转移或骨转移的患者,舒尼替尼治疗效果较差[19]。总之,转移部位,尤其是肝、骨及脑转移,对肾癌患者预后有较大影响。


IMDC评分由Heng等于2009年提出后,逐渐成为临床医生预测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常用方法。根据IMDC评分可以将转移性肾癌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进而对不同组别的患者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现有的IMDC评分分组,尤其是中危组中,患者预后存在较大的异质性[13],这说明现有的IMDC评分体系在评价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许多研究尝试对IMDC评分进行改良,从而提高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IMDC分组中,合并骨/脑/肝转移的患者中位OS显著缩短。所以,我们认为骨/脑/肝转移也是影响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将骨/脑/肝转移加入原有的IMDC评分系统中,并根据每个指标与患者OS的相关性,为每个指标赋值,构建了改良IMDC评分。改良IMDC评分系统与原IMDC评分相比,在患者具体分组方式上有所不同。对于仅合并有1项与预后相关性较弱的指标(如初诊到接受系统治疗时间<1年、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血小板水平升高)的患者,与未合并任何与预后相关指标的患者预后相近,均被分至低危组,而不是传统IMDC评分认为的中危组。同理,对于传统IMDC评分中危组的患者,如同时合并有Karnofsky评分<80及贫血,其预后与高危组患者相近,在改良IMDC评分系统中被归为高危组。在对患者进行重新分组后,改良IMDC评分较传统IMDC评分而言,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精度有所提高,更能准确反映患者生存情况。


总体而言,本研究尽管只纳入了单中心临床随访数据,样本数较少,但生存分析结果仍提示骨/脑/肝转移对肾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且在不同的IMDC分组患者中,合并骨/脑/肝转移均与较短的OS时间相关。据此,我们将骨/脑/肝转移作为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预测因素,加入IMDC评分中,形成了改良IMDC评分系统。相对于传统IMDC评分系统而言,改良评分系统对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预后分组方式有所不同,且对预后预测效能有所提高。


在转移性肾癌患者中,合并骨/脑/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骨/脑/肝转移可作为预测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且再将其加入传统IMDC评分系统构建的改良IMDC评分可对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预后做出更加精确的预测。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实体肿瘤之一[1-2]。肾细胞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且30%~40%的患者在初诊时即为转移性肾癌[3-4],患者整体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深入,各种新兴的抗肿瘤药物显著改善了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预后。尽管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晚期/转移性肾癌系统化治疗格局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5-7],但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如舒尼替尼、培唑帕尼等仍然是晚期/转移性肾癌一线治疗标准方案之一[8-10]。


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DMC)评分[11]是目前被广泛用于对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分组的模型,可准确预测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预后。IMDC评分根据患者卡氏体力评分(Karnofsky评分)、诊断到治疗时间是否<1年,以及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钙水平等6项指标,将转移性肾癌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进而对其预后进行预测。然而,在IMDC评分的不同组别,尤其是在中危组中,患者的预后也存在很大的异质性[12-13],这表明IMDC评分仍有进一步改良的空间。


肾癌可发生全身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淋巴结、骨及肝。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合并特定部位如肝、骨或中枢神经系统等转移灶的患者,其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会显著缩短[14-17]。此结果提示转移灶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缺乏国内相关研究数据。因此,本研究基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移性肾癌数据库,通过分析不同部位转移灶对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不同转移病灶对IMDC评分系统预测效能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转移灶在晚期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

原创声明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