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糖化血糖蛋白很重要,但血糖波动你注意了吗?
2018年05月15日 【健康号】 陈圣法     阅读 8222

众所周知,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但糖化血红蛋白仅反映最近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却不能反映血糖波动情况。

其实,除高血糖外,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血糖波动,糖尿病病友往往不够重视。


血糖波动大会诱发糖尿病并发症
目前研究证明:血糖波动大可以导致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体内炎症反应的加重,进而损伤血管内皮的细胞,导致血管损伤,最后导致血管狭窄,相应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一系列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并发症也随着发生。

可见,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如何评估血糖波动情况
当然如果通过动态血糖监测,可以直观的看到血糖波动的情况,餐前、餐后、凌晨的血糖一目了然,而且可以持续监测3-7天,当然费用也是很高的,可能并不适合很多人。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最新发布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给出了建议:采用指尖血糖(自我血糖监测)数据,通过简单计算也可评估血糖波动。

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通过监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凌晨和睡前血糖,也可以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

作为一般的患者我想主要了解两种血糖波动情况:
餐前餐后血糖波动情况和日间血糖波动最大幅度。
指南建议:餐前餐后血糖波动:指三次前后血糖之差的平均值控制在2.2mmol/L以内。

日间血糖波动:指日间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不要超过4.4mmol/L。
上述血糖波动的观察指标可以作为参考,糖尿病患者尽量达到上述标准,但不可以生搬硬套,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来分析。

对于儿童、青少年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又处于生长发育期,饮食上控制得不是很严格,血糖控制标准要放宽。

对病史比较长的老年人,尤其是有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者,也要放宽血糖控制标准。

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妊娠妇女,目前还是建议空腹血糖要控制在5.3mmol/L以下,餐后2小时小于等于6.7mmol/L,如果测餐后1小时血糖,最好不要超过7.8mmol/L,夜间血糖不能低于3.3mmol/L。

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
1.胰岛B细胞功能: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细胞功能(残存功能)是影响血糖波动重要的因素,1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几乎全部丧失,血糖更容易波动。胰岛B细胞功能越差,血糖波动越大。

2.药物因素:由于药物降糖的机理不同,对血糖控制的重点也不一样,有些主要降低空腹血糖,有些主要降低餐后血糖,不同药物对血糖波动有影响。

另外用药不规律:有的患者因为不按时服药,导致血糖波动大。如应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定时定量使用,肯定会导致血糖波动。

3.饮食:糖尿病患者吃得太多或吃得太少均会导致血糖波动大。

4.情绪:血糖会随着情绪的波动而变化,情绪变化大,血糖也会波动大。

5.压力:压力大,伴随着升糖激素分泌的增多,导致血糖升高,也会导致血糖波动。

6.应激因素:如精神创伤、外伤、感染等,也会导致血糖波动。

7.饮酒:酒精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甚至会诱发低血糖,大量饮酒会导致血糖波动。

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一定要重视血糖波动,控制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所以饮食、运动要规律,规律用药,胰岛素定时定点注射,尽量避免情绪波动等,力求血糖平稳达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陈圣法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肥东县八斗镇中心卫生...
全科
内科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尤其对心脑血管方面: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疾病...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