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养生保健】惊蛰节气灸
2022年03月17日 【健康号】 贾红玲     阅读 8585

“春雷惊百虫”,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

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今年的“惊蛰”是从35号到320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反映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惊蛰的生发之性与肝相应,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其气升发,喜条达,顺其时节,调畅肝气。脾气主升,可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的生长,且肝气过旺容易伤脾,所以需助益脾气。

平日调护

1.注意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分时节,天气渐暖,但早晚温差很大,过早的脱掉棉衣,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邪就会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为了身体健康,春天减衣物要慢一些,少一些,以顺应季节变化。 

2.调养精神

       一年之计在于春《黄帝内经》有言“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精神调养方面要与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应,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安养神气,切忌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空闲时间可以去踏青游玩,陶冶性情,清新的环境最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会使气血调畅,精神旺增强兔疫力与抗病能力。但要注意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出门时注意防护

  惊蛰的养生重点为: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下面介绍几个疏肝健脾的穴位:

穴位养生:

天枢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用大拇指和食指环形揉动此穴,酸胀感,可以将艾条悬于此穴位上2-3㎝,灸10-15分钟,有温热感为宜春分前后,风特别大,中医认为风木克脾土,对于脾虚、舌苔白,易拉肚子的人群来说,更易出现腹痛腹泻。天枢是大肠募穴,艾灸天枢穴可促进胃肠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大椎穴是督脉穴位,位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也就是低头时,颈项部的最高点处。这个穴位具有疏风、散寒、温阳的作用,冬春季节交替时,气温不稳,易感风寒,平时可以灸一灸这个穴位,来提高人体正气,预防疾病,要注意的是,艾灸完要多饮水。

 大敦穴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中医认为五脏中肝与春季相应,肝属木,喜条达,因此,大敦穴能缓解焦躁情绪还可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使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