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胆囊结石导致胆囊癌发病的认识
2018年10月15日 【健康号】 徐凛峰     阅读 7966

胆囊癌预后不良,1997-2001 年上海市390 例胆囊癌切

除病人5 年存活率仅31.3%~ 40.7%[1]。文献报道胆囊癌在

明确诊断时80%有局部浸润或远处转移,30%病人于术中

发现转移而终止切除。有症状胆囊癌病人中位生存期小

于半年,整体5 年存活率低于5%。法国外科协会统计724

例胆囊癌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3 个月,1 年存活率为14%。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徐凛峰

胆囊癌潜在的危险因素有胆石病、饮食、肥胖、女性及其多

次生育、肝胆系统解剖异常以及遗传性分子异常等。认识

胆囊癌发病因素的意义在于防治胆囊癌,尤其是评估预防

性胆囊切除的必要性。

早在19 世纪末就认识到胆囊癌病人同时存在胆囊结

石。20 世纪30 年代,Graham 根据69%~100%胆囊癌病人有

胆囊结石、4.5%~14.0%胆石病人发生胆囊癌的现象,提出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相关,并建议对胆囊结石病人行胆囊切

除术来预防胆囊癌。上海与美国NCI 合作的全人群病例对

照胆道癌研究显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发病因素[2]。

2000 年全国胆囊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3922 例胆囊癌中,

合并胆囊结石者占49.7%,胆囊结石病人发生胆囊癌的相

对危险度为13.7[3]。

上海市大样本胆道癌研究中包括胆囊癌368 例、肝外

胆管癌191 例及壶腹癌68 例,以胆石病人(1037 例)为病例

对照,并以650 万长期居住居民中随机959 例健康人为正常

对照,研究表明胆石病是胆道癌的强烈危险因素[2]。胆囊

癌病人中有胆囊结石病史者高达83.7%,包括胆囊切除史、

症状性胆石病以及无症状胆石病。计算得出80%的胆囊癌

发病归因于胆石病(95%可信区间0.75~0.84),胆管癌与壶

腹癌发病归因于胆石病的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59%(95%

可信区间0.50~0.61)和42%(95%可信区间0.29~0.57)。胆

石病对胆囊癌的比数比(odds ratios)最高,三者的比数比分

别为胆囊癌23.8,胆管癌8.0,壶腹癌4.2。

胆囊结石病的家族史与胆囊癌具有相关性[4],进一步

支持胆囊结石为胆囊癌的发病因素。对照人群的胆囊结

石病家族史为9.5%(91/868),胆囊癌病人的胆石病家族史

为19.3%(71/297)。胆石病家族史明显增加胆囊癌发病的

危险性(达2.1 倍,95%可信区间1.4~3.3)[5]。有胆石病家族

史的女性发生胆囊癌的危险性升高,比数比为2.9(95%可

信区间1.9~4.5),明显高于有胆石病家族史的男性(比数比

1.8,95%可信区间0.9~3.4),这与女性发生胆石病危险性增

加相一致。

胆囊结石的数量、性质与胆囊癌的相关性也支持胆囊

结石对肿瘤的作用。上海资料显示,胆囊癌病人的胆石趋

于多个(72% vs. 58%,P=0.08),胆石体积较大且较重。胆

囊癌病人胆石平均重量明显高于胆石病人(4.9g vs. 2.9g,

P=0.006)[4]

胆囊结石导致胆囊癌发病的过程可能是胆石刺激胆囊

黏膜导致创伤,影响胆囊的机械收缩排空功能[8],反复的胆

囊慢性炎症与长时间微生物感染(如伤寒杆菌),继而发生

黏膜化生,经过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的途径,最后发展为恶

性病变,其中感染是重要的危险因素[9]。1964 年苏格兰伤

寒病暴发的队列研究发现,伤寒、副伤寒菌携带者发生胆

囊癌的危险性为对照组的167 倍,同时还涉及其他肿瘤,有

胰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等。慢性携带者的胆囊癌危险性

显著高于急性病人。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细菌降解初级胆

汁酸可导致胆囊癌,胆囊癌病人含有较多的次级胆汁酸

(脱氧胆酸与石胆酸)。印度北部地区的病例对照研究结

论是,伤寒杆菌携带者为胆囊癌的危险因素。研究胆囊癌

病人的胆囊组织以及血清、胆汁中细菌的慢性感染,发现

慢性沙门菌携带者与胆囊癌及胆囊结石明显相关。此外,

胆囊癌病人胆汁中细菌含量显著多于胆囊结石病人。在

多数研究中证实胆石内隐藏细菌,称胆石为细菌的巢穴。

总之,这些病例对照研究都支持胆道感染是胆囊癌的危险

因素。除了伤寒杆菌、沙门菌外,在胆囊癌病人的胆道系

统还存在胆螺杆菌感染。日本、泰国研究人员采用

16sRNA 为通用引物的PCR 方法,从胆汁、胆囊组织中检测

到胆螺杆菌的DNA 片段。综上所述,通过研究伤寒杆菌、

胆螺杆菌等微生物的胆道感染与胆囊癌的关系,提示胆囊

结石是通过细菌感染的病理机制诱发胆囊癌。

胆石胆固醇引发胆囊癌的致病机制

Venniyoor[6]认为,在多个导致胆囊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中,胆固醇结石与女性两个因素在许多研究中保持一致而

具有重要性。当癌变机制涉及胆石的机械刺激导致胆囊

不典型增生时,胆固醇自身也产生胆囊上皮的不典型增

生。此外,Venniyoor 认为胆囊癌可能是环境毒素经胆汁排

泄进入胆囊的结果,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是核受体与ABC

转运体过度激活的指标。近期认识到异生素(xenobiotic)

及体内物质从肝脏排泄与胆固醇分泌机制的两个系统密

切相关,互相联系。体内胆固醇的排泄与毒素(环境毒素、

食物毒素、药物等)排泄都通过核受体与ABC 转运体家族

的调控。胆固醇的转运涉及肝脏X 受体与ABCG5/G8,而

异生物的转运涉及孕烷X 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与

ABCB1 等转运体,作者通过较多动物实验证实上述致癌机

制。异生素涉及从胆汁排泄的致癌物质,包括肝脏致癌物

质——食物中的黄曲霉素B,后者也是胆囊癌的强烈致癌

物质。

支持胆囊结石是胆囊癌发病因素的依据大部分来自胆

囊癌高发地区。由于智利与印度北部及东北地区存在胆

囊癌高危人群,因此有作者建议对当地无症状胆囊结石的

年轻女性病人,采用胆囊切除术来预防胆囊癌[17]。以往认

为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过程良好,发展为症状性胆囊结

石的比例低于20%,因而对采用100 例胆囊切除来预防1 例

胆囊癌是否值得而提出疑问。然而,意大利10 年随访资料

中,38.5%有症状发作或需要手术治疗。瑞典人群研究中5

年内有10%的无症状胆囊结石需要外科干预,表明无症状

胆囊结石并非如文献报道的如此良好病程。此外,关于采

用胆囊切除来预防胆囊癌的治疗策略,是去除发生肿瘤的

部位,并不是针对发生胆囊癌的病因——胆石而提出疑

问。笔者认为,对于胆囊功能良好,胆石数量少与体积适

中(大胆石易致癌,小胆石或泥沙样胆石易发展为继发性

胆管结石及胆源性胰腺炎)的无症状胆囊结石病人可随访

或者行保胆取石手术;然而一旦出现症状,或者胆囊功能

失常,胆囊充满结石或占据胆囊腔50%以上,胆石直径>2~

3cm,胆囊萎缩等,建议早期行胆囊切除术,切勿延迟治

疗。有针对性地治疗胆囊结石病,应当是预防胆囊癌的积

极妥善策略。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徐凛峰
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
乳腺外科,普外科乳腺...
结、直肠及肛肠以及肝、胆疾病的诊断治疗,在腹腔镜微创手术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