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学术前沿|腰椎核磁上的高信号区与腰部疼痛的联系
2020年04月04日 【健康号】 吴德升     阅读 10627

众所周知,非特异性下腰痛(LBP)的产生缺乏明确的定位。骨质疏松症,背部肌肉劳损,心理问题,疼痛遗传学等多种因素引起。 因而并非所有的下腰痛都可以在MRI影像上得到明确的反应,为此,LBP的病因诊断是临床上公认的一个难点。

脊柱核磁共振(MRI)的高信号区(HIZ)指是T2序列上椎间盘内出现的“高亮区域”,而对于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与脊柱疾病例如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关联性一直存在着疑惑和争议。

为了探究HIZ与下腰部疼痛以及坐骨神经痛发生的关系,在最新的Spine杂志中Masatoshi Teraguchi的团队对该问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病例研究。

研究细节

该研究对1,414名患者进行了筛选并最终纳入了1,214位腰椎MRI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的参与者(453位男性,761位女性;平均年龄48岁)。通过比较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和MRI影像研究HIZ与LBP及坐骨神经痛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大样本的一个患者数量,该研究也首次将HIZ的分布进行了分型。

(该研究分别从A到F将腰椎的核磁高信号区域(HIZ)依据HIZ的形态和分布位置,分为A后方圆形;B前方圆形;C后方裂隙型;D前方边缘型;E后方垂直型;F前方巨大型)

(ABCD分别为A正常人的腰椎MRI影像;B单节段的HIZ;C多节段的相同类型的HIZ;D多节段的HIZ但其分布及形态均不一致)

本研究的结果

该研究显示在1214名患有椎间盘退变的患者中,共有718人存在HIZ(59.1%),HIZ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显示出更为频繁的LBP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ODI(反映脊柱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的分值也相对较高。而在HIZ的人群中,前后都存在HIZ的患者比单纯前侧/后侧存在HIZ的患者相比,LBP的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更为频繁和持久。而多个脊柱阶段的HIZ与单一节段HIZ的患者相比,LBP的病情也更为严重。



本研究的结论与意义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腰部的HIZ以及HIZ的发生模式与LBP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在脊柱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时代,了解患者的“脊柱表型特点”有助于更好对疾病的诊断和病因的确定。也许凭借着未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发展,HIZ与脊柱疾病的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揭示并有望发展成为下腰痛的一个影像学辅助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Teraguchi M, Cheung JPY, Karppinen J, et al. Lumbar high-intensity zones on MRI: imaging biomarkers for severe, prolonged low back pain and sciatica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Mar 3]. Spine J. 2020;S1529-9430(20)30082-6. doi:10.1016/j.spinee.2020.02.015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