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公众急救之心肺复苏
2020年02月27日 【健康号】 杨振中     阅读 894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群众对生命及健康越来越重视。近年来,猝死事件频发,而由于我国公众的心肺复苏普及率不高,无法及时施救,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很低,势必会引起的公众的恐慌。成人心跳骤停的发生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目前中国有3亿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有超过54万人会出现心跳骤停,相当于大约每1分钟就有人因为心跳骤停而突然倒下。在发达国家心跳骤停患者的总体抢救成功率大约为5% ~ 10%。个别先进的地方甚至超过50%,而在我国却不到1%。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心跳骤停),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数秒钟内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60秒钟就呼吸停止,4分钟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超过10分钟被抢救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心跳骤停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杀手,而这一问题也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变得更加突出。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证实: 当有人突然倒下,目击者 (或第一反应人) 立即识别并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按压、通气和电除颤) 是成功救命的关键。故此,推动我国公众心肺复苏科学和技术的普及推广,帮助公众掌握应对心跳骤停的防治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怎么判断心跳停止?
       心脏骤停的发生具有不可逆的伤害,所以在第一时间识别心跳骤停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预先识别倒地患者是否发生心跳骤停的关键点主要判断是否有意识停止、呼吸停止、心跳停止。1. 意识停止: 面对突然倒地或不动的患者,首先要判断的就是患者的意识状态,一般常用的方法为用力拍打呼叫患者是否有反应。2. 呼吸停止: 如果患者意识停止,要迅速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一般常用的方法为用手指置于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气流及侧头平视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变化。 3. 心跳停止: 心跳停止是心跳骤停发生最为重要的一点, 判断是否有心跳一般常用的方法为一手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 其余手指弯曲,置于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位置)旁开两指的凹陷处判断时间6 ~ 10s,用指腹感受是否有搏动。 
       通常我们发现一个人突然跌倒或没有反应,我们便会用力拍打他或他的双肩,大声贴近耳朵询问 “喂,你怎么啦?”,如果患者还是没有反应,且呼吸停止(胸廓没有起伏)或异常超5秒钟,我们就可以认定为心跳骤停。此刻就应该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开始心肺复苏。启动急救系统就是指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120”。拨打急救电话时应该首先讲明事发现场的确切地址,伤患者和现场抢救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不要轻易挂断急救电话。必要时应在调度员指引下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或其他急救措施。
二、如何施救:
      1、胸外按压CPR是目前最为广泛的院外施救方法。胸外按压 CPR 操作方法为于患者胸骨下半部,即两乳头连线中点,用左手掌跟紧贴患者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用上身力量连续用力按30次(按压频率为100 ~ 120次/ min,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5 ~ 6cm,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大多数成人心跳骤停的原因都是心血管疾病,因此大 部分患者通过传统的心肺复苏流程和策略可以获救,而部分特殊情况则应该根据个体化原因采取不同的复苏策略,婴儿和儿童的心跳骤停多是呼吸原因引起,心肺复苏时一定要联合人工呼吸,同样窒息造成的心跳骤停,人工呼吸至关重要。例如溺水后的心跳骤停,患者离水后要立即给予连续五次的人工呼吸,之后马上进行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进行复苏。 电击伤( 雷电或触电) 引发的心跳骤停、低体温和年轻的心跳骤停患者应该适当延长心肺复苏抢救的时,亚洲人种的老年人体型偏瘦小,胸外按压时应适当调浅按压深度 (5 厘米左右,避免造成过度损伤。 
       2、心肺复苏的成功有时需要特殊装备的协助,适合于公众使用的心肺复苏装备主要有体外自动除颤器 ( AED) 。大多数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跳骤停的原因是心室纤颤,电除颤是救治心室纤颤最为有效的方法。AED 能够自动识别可除颤心律,如果施救现场有AED,施救者应从胸外按压开始 CPR,并尽快使用AED。
三、如何预防心跳骤停:
        预防这一世界难题,最关键的还是要改变不良的健康习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大众应该主动做到 “ 一戒、二控、三调”。
       一戒即戒烟,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吸烟者和被动吸入者都产生显著危害。要远离心脏病,首先就要戒烟。
       二控即控体重、控三高,肥胖同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好伙伴,有效控制体重,适量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基础。三高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已被证明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时筛查发现可能的三高,并通过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调即调饮食、调心理、调节奏。“ 病从口入” 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调饮食,将大鱼大肉调整为蔬菜瓜果,将高脂高盐调整为清淡原味,将暴饮暴食调整为每餐 “八分饱”。就能够使心血管更健康。调心理,心脏病突发往往与各种情绪的过度产生关系密切,因此有效调节自身情绪,避免大喜大怒、极悲极恐能够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保持心情的愉悦,避免长期的紧张和焦虑也有助于预防心血管急症。调节奏提倡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节奏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很多行业大量出现的心跳骤停事件多是因为长期连续加班或劳累,忽视身体的亚健康所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 “过劳死”,这应该值得大家警惕,并应该及时调整、纠正。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杨振中
主治医师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急诊科,急救中心
治疗处理常见疾病,比如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疾病,各种急性疼痛等及常见病,...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