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2019年07月15日 【健康号】 高阳     阅读 8407

神经内镜技术问世已百年,其真正快速发展却只有20年的历史,尤其近10年,随着技术、设备、器械的不断进步,神经内镜技术已成为微创神经外科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许多常见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

内镜下手术包括全内镜下手术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

1. 全程内镜下手术

a. 经鼻蝶入路治疗颅中、后窝底病变。

1909年,Cushing第1次采用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区病变。同年,Halstead采用经鼻蝶入路切除1例颅咽管瘤。1963年后Hardy引进显微外科技术,经蝶入路逐渐成为治疗鞍区病变的标准术式。1992年Jankowski等首次在内镜下行经鼻蝶垂体肿瘤切除术。内镜经鼻手术已广泛应用治疗颅底病变,对深部组织有独特优势,术野高清,可观察范围从筛板最前缘到鞍背、枕大孔,两侧到海绵窦外侧、视神经管开口,用角度镜还可以观察Meckel氏囊、海绵窦内、下丘等,神经内镜适合该区域的手术。

神经内镜下垂体肿瘤全切率是显微镜手术1.62倍,术后脑脊液鼻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显微镜治疗。神经内镜在治疗颅咽管瘤、斜坡胆脂瘤、脊索瘤亦具有一定优势,且可利用经鼻入路处理斜坡后、脑干腹侧的肿瘤及动脉瘤。对位于颅前窝底、鞍区、斜坡的病变,神经内镜具有明显优势,但脑脊液漏的风险明显高于开颅手术,术中止血及规范的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是该入路成功的关键。

b. 内镜眶上和眼睑锁孔入路治疗颅前窝底疾病

锁孔手术源于上世纪80年代,从眶上锁孔入路到眶外侧入路、经眼睑入路等,其骨瓣面积越来越小。神经内镜可弥补显微镜直视下牵拉脑组织的缺陷,尤其是颅底肿瘤、动脉瘤、囊肿等。神经外科内镜领域的先驱,Pernetzky和Fries证明即使是复杂颅底手术,神经内镜微侵袭治疗也是可能的。锁孔手术技术的核心是精准定位,以最小创伤到达手术区域,以小切口、小骨窗及有效暴露病变为特点。其切口隐藏于发际内、眉间,满足病人的美容需要,同时对血管、神经损伤轻微。在内镜下能充分暴露术区,同时减少暴露无效脑组织,并且在治疗鞍上肿物、巨大垂体肿瘤等突向颅前窝底的病变时,可避免发生脑脊液鼻漏的风险。

 锁孔入路手术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特点,Schramm等报道锁孔手术与常规开颅手术相比,手术时间减少25%。内镜眶上锁孔入路创伤小,术后不留疤痕,在充分减压后可清晰显示额叶底部的神经和血管,对颅前窝底病变、垂体肿瘤突入鞍内可行此入路,但对向后生长的垂体肿瘤及颅咽管瘤难以达到全切除,术中注意保护嗅神经。

 c. 前额入路治疗脑室内肿瘤、脑室内出血、脑积水

 脑室是脑脊液循环系统,是颅内最大空间,是内镜的最先使用区域。Siomin和Constantini报道利用小儿膀胱镜治疗脑积水。内镜下前额入路适应证包括:①脑积水。目前利用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主要有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VT)、透明隔造瘘术、中脑导水管再通术、内镜辅助下各种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心房分流术、脑室-胸腔分流术)等。术中可烧灼脉络丛以减少脑脊液分泌,使脑积水病人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神经内镜辅助分流术可直视下放置脑室段避免插入脉络丛及对侧脑室,期间若有出血可及时处理,如感染性脑积水可行脑室内冲洗后再行ETV,ETV可改变脑脊液动力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交通性脑积水。②脑室内出血。相比脑室内注入尿激酶,内镜手术可更快清除血肿,且可行ETV,部分病人可避免二次行脑积水治疗。③脑室内肿物活检术。包括切除脑室内肿瘤和丘脑胶质瘤等手术。

 脑室内的巨大空间为内镜提供广阔视野,术前需根据肿瘤的位置决定脑室入口,其缺点主要是出血迅速时难以止血,由于骨孔较小限制穿刺方向,难以全切除向左右生长的肿瘤。

 d. 经天幕入路治疗第三脑室后部病变

 第三脑室后部病变主要包括:生殖细胞肿瘤、脑膜瘤、室管膜瘤、胶质瘤、动静脉畸形、蛛网膜囊肿,最多见生殖细胞肿瘤,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0.4%~1.0%,其中84%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常为颅内压增高、邻近组织受压及内分泌症状。经天幕入路可经小脑幕与枕叶间隙、小脑间隙进入,其优点主要是沿天然通道进入,避免损伤正常脑组织;缺点主要有直窦损伤,手术操作空间较小,手术入路取决于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等特征。由于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对放、化疗极为敏感,故神经内镜手术更多用于肿瘤活检。经天幕入路暂无大量内镜手术病例,需解剖实验加以验证,但经天幕入路是治疗第三脑室后部病变的一种方法。

 e. 其他入路治疗脑出血、颅内脓肿、蛛网膜囊肿

 ①在我国高血压性脑出血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方式较多,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传统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住院时间长。自从1985年Auer首次报道颅内出血的内镜治疗方法后,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已取得巨大进步,手术关键点在于骨窗直径约1.5 cm,并放置透明导管鞘,最后置入神经内镜及血肿碎吸器进行血肿清除术。在术前3D重建血肿位置,并利用导航更有利于神经内镜操作。其优点在于小切口、手术时间短,但不适用于出血量较多引起脑疝需要去骨瓣的病人。

 ②慢性硬膜下血肿亦可使用内镜治疗。

 ③蛛网膜囊肿。该病变一般位置浅表,可直接经颅开小孔进入。优点是视野清楚、微创、操作简单。缺点主要有:造瘘不当可导致漏口闭合,囊内止血不彻底导致术后头痛,使用电凝造瘘可能导致漏口以下血管痉挛引起脑梗死。

 ④单个巨大颅内脓肿。该病变可行神经内镜下引流及冲洗,优点在于小切口。此类病变内镜不作为首选,但可进一步拓展内镜的功能。

 f. 乙状窦后入路治疗侧颅底及桥小脑角区病变

 乙状窦后入路是微血管减压术的经典入路。目前,显微镜手术已成为微血管减压术的主流治疗方法,也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显微镜术后复发率仍较高,主要原因是桥小脑角区脑神经复杂,血管和神经关系紧密导致术中难以发现责任血管,不能明确分离责任动脉,及过度牵拉脑组织引起脑神经损伤。术前根据3D-TOFMRI可明确血管与神经的关系,便于指导手术。内镜为全景视角、垂直深度观察无需过度牵拉脑组织。该入路临床研究颇多,其手术切口大致同显微镜手术,开骨瓣后可全程内镜。乙状窦后入路内镜和显微镜手术在病变全切率方面无明显异常,但内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显微镜。

 g. 脊髓脊柱病变

 1983年,Forst和Hausmann首次将关节镜引入脊柱外科减压术,然后经过Schreiber、Kambin、Yeung和Hoogland等学者的逐步发展,现临床上主要有YESS(Yeungendoscopic spine system)和TESSY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等技术。手术区域主要包括:①颅颈交界区的Chiari畸形。②颈胸腰骶段的椎间盘突出、蛛网膜囊肿、脊髓空洞、椎管狭窄、脊髓外肿瘤、脊髓栓系等。脊髓疾病症状较为明显,手术目的主要是减轻病人症状,保证脊柱稳定性。显微镜手术治疗脊髓病变已发展较为成熟,术后恢复良好。

 神经内镜作为新型微创技术,其手术切口较之前缩小,如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皮肤切口可仅3 cm,且其高清可视化、微创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及神经根保护作用明显,术后病人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最快可于术后第2天出院。但其缺点也尤为突出:操作空间小,调整工作通道较为繁琐,止血困难等无法避免。故手术前需积极评估病情,对严重狭窄、巨大肿瘤等仍需显微镜手术治疗。术后需密切注意切口情况,避免因感染导致手术失败。

2. 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

神经内镜作为神经外科必备工具,其不仅可以单独治疗相关疾病,在辅助显微镜手术方面也可发挥其优势。显微镜的特点在于:①立体感较强。②不需要很大操作空间,对脑实质性病变具有明显优势,但难以精准切除深部组织,术中牵拉明显可引起较多并发症。③出血不会导致视野模糊。④手术切口较大。

 内镜的特点表现为:①视野高清,但无立体感(在3D内镜出现后会得到改善)。②0°~90°镜头全景无死角观察(变色龙镜)。③其放大效应对细微组织可做到精准定位和切除。④手术切口小、符合微创原则。⑤需要较大操作空间。⑥术区大量出血可导致视野模糊。

 神经内镜对术者的操作要求极高,熟练掌握需要很长的训练时间,对较多临床医师而言,全程内镜下操作难度较大。如果显微镜手术同时辅以神经内镜观察则可明显提高手术效率及手术时间。

 ①桥小脑角区病变:该区脑干发出神经较多,各神经的位置不一,需要较高的立体视角明确病变及神经位置并进行相关操作,直视下神经下方及侧方难以观察,过度牵拉可能导致神经损伤,此时使用神经内镜可避免此类问题。虽单纯用一种工具可以治疗该区域疾病,但两者相结合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

 ②巨大垂体肿瘤:对于HardyD级的垂体肿瘤,其向脑室方向生长,单纯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肿瘤切除术只能切除鞍内部分,脑室端肿瘤在仰卧位时难以下降至鞍内,故术后肿瘤残留率极高。术后观察肿瘤仍无法下降者,可行经翼点、眶上、纵裂等入路开颅垂体肿瘤切除术。

 ③脑室内占位:神经内镜对脑室内占位具有绝对优势,但微小骨窗会限制内镜的横向切除,故对较大肿瘤可行内镜辅助显微镜联合切除。

3.神经内镜的发展趋势

随着神经内镜器械发展及微创理念进一步深化,越来越体现出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方面的优势。神经内镜在脑室外科、颅底外科及脊髓脊柱外科方面起到推动作用。神经内镜的发展空间很大,例如经脑室治疗脑室及其周边肿瘤,经鼻蝶斜坡入路治疗脑干前肿瘤等,但在探索新入路前必须保证手术的科学性、微创性及安全性。3D神经内镜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其可弥补神经内镜二维视野的缺陷,机器人手术亦是将来发展的一个目标。但无论内镜器械多么优良,术者必须经过专业的神经内镜技术训练,对手术区域解剖有深刻认识。神经内镜只是一种工具,真正的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需要各级神经外科医师的不懈努力。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