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早期胃癌内镜ESD微创治疗
2021年02月16日 【健康号】 付明生     阅读 10436

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早发现早治疗,挽救一个病人,幸福一家人!

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报告,2015年我国新发胃癌 67.91万例,死亡49.80万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切除率低,生活质量差,其5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不足30%,而早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已成为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仅局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

目前建议的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为:

1.绝对适应证:(1)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cT1a);(2)病灶大小≤3cm、有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cT1a);(3)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

2.扩大适应证:病灶大小≤2 cm、无溃疡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cT1a);

可尝试内镜下诊断性切除:(1)伴有高危因素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2)病变可疑黏膜下浅层浸润,但内镜下评估困难,内镜切除或外科手术难以决策的患者;(3)适应证以外的早期胃癌,但一般状况差,存在外科手术禁忌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的发病率0.45%~1.1%,癌变率0.45%%~14.3%,每年约0.6%的患者进展为胃癌。

ESD操作技术:

ESD是在EMR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已成为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其具体操作步骤:

(1)环周标记:通过染色或放大内镜等,明确病变边界,距离病变边界3-5mm 处,使用电刀或APC等进行电凝标记,两个标记点间隔约2mm;

(2)黏膜下注射:按先远侧后近侧的顺序,于病变周围分多点行黏膜下注射,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分离,病变充分抬举;

(3)环形切开:病变充分抬举后,使用电刀沿标记点外约3mm 处,环周切开病变黏膜。 一般由远端开始切开,过程中一旦出现出血,冲洗以明确出血点,后使用电刀或电凝钳止血;(4)黏膜下剥离:使用电刀于病变下方行黏膜下剥离,直至完全剥离病变。 过程中,间断进行黏膜下注射以保证黏膜下抬举充分,同时电刀或电凝钳及时处理暴露的血管。 此外,在剥离过程中,采用钛夹联合丝线等牵引技巧,可有助于改善黏膜下剥离视野,降低 ESD操作难度,提高手术效率;

(5)创面处理:使用电凝钳或APC等对创面,尤其是切缘周围暴露血管进行充分电凝处理,必要时可喷洒生物蛋白胶、黏膜保护剂等保护创面。

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并发急性术中出血或迟发性出血,建议首选内镜下止血治疗。

出血是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可分为术中急性出血和迟发性出血,其整体发生率为0.5%~13.8%。 绝大多数出血可内镜下成功止血,极少数患者需要急诊外科手术。一旦出现迟发性出血,应尽快行急诊内镜止血处理。 如内镜下止血困难或失败,需及时转向外科行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

穿孔: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并发穿孔,内镜下多可成功处理,如内镜下治疗困难或失败,应及时转送外科手术。

2 穿孔 发生率为 0.5%~4.1%。 病灶超过20mm、病变位于胃腔上1/3 和术中过度电凝止血是发生穿孔的危险因素,术中穿孔首先推荐内镜下处置,多可成功封闭。 常用方法有:金属夹夹闭、猪源纤维蛋白胶封堵、荷包缝合、“网膜补丁”封闭及OTSC 吻合夹系统等。

术后管理与随访:

1 术后应根据术中情况如创面大小等,从禁食水逐渐过渡饮食,直至恢复正常饮食。期间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监测血、便常规等,必要时行腹部影像学检查。

2 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术后预防出血和促进人工溃疡愈合首选质子泵抑制剂。因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后的人工溃疡具有一定的迟发性出血的风险,术后应当常规预防性应用抑酸药物。目前国内大多推荐持续应用标准剂量PPIs 4~8周。 影响胃ESD人工溃疡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切除组织的大小、术中过度电凝止血等。 对于伴有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酌情增加PPIs用量、延长疗程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3 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围手术期,不推荐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是当患者存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酌情使用抗生素:切除范围大、操作时间长、合并消化道穿孔或大量出血的患者及伴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的患者等。 具体用药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4 治愈性切除的监测与随访:治愈性切除和相对治愈性切除患者,建议分别于术后第 3、6、12个月进行内镜随访,此后每年复查一次胃镜,并进行肿瘤标记物和CT等相关影像学检查。

5 非治愈性切除的治疗策略:非治愈性切除,由于大多情况下存在较高的复发或淋巴结转移风险,建议追加外科手术治疗。

6 复发及处理:对于随访过程中出现复发的患者,由于其淋巴结转移率与单癌灶无明显差异,

可经内镜评估后,再次行 ESD或外科手术治疗。 而对于原位复发的患者,原切除创面瘢痕形成,粘连明显,黏膜下注射效果多不理想,再次ESD相对困难,且具有一定的出血和固有肌层损伤风险。 建议由具有丰富ESD 经验的内镜专家再次尝试 ESD 切除,必要时外科治疗。

 

附个人简介:

付明生,男,硕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第九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肿瘤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第八届委员会ESD学组委员

擅长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如超声内镜检查,ERCPEMRESD

内镜特需门诊:周二上午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付明生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
消化内科
消化系疾病诊治,尤其对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断,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擅长消化...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