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和病因诊断
2019年04月02日 【健康号】 曹海霞     阅读 9398



通过询问病史和评估出血表现,可初步判断出血是因为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亦或血管壁本身异常。但确立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和病因大多仍依赖实验室检查。

1.  止血功能筛查试验

目前临床上实用的筛查试验包括血小板计数和凝血象[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加上出血时间(标准测定器法)。通过筛查试验可明确临床初步判断的出血性疾病分类是否正确(表1)。

2.  病因确诊试验

根据初筛试验提示可能的分类,选择相应的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血管异常

毛细血管镜检查、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还需除外肝肾功能异常、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和自身免疫病所致的获得性血管异常。必要时需活检行病理检查。

血小板减少

需多次核实血小板计数并行血涂片检查,除外假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伴血小板减少;行自身抗体谱筛查包括特异性血小板相关抗体等检测,以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排除肝脏疾病、脾功能亢进、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等,必要时需借助骨髓检查等。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形态、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试验、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等,除外先天性血小板疾病。还需除外药物、肝肾功能异常、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和自身抗体等引起的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

内源性途径凝血异常

通常表现为单纯APTT异常。首先行1∶1正常血浆APTT纠正试验,若能纠正,结合病史和家族史,选择性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明确是否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陷)、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陷)、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和凝血因子Ⅻ缺陷症;若不能被纠正,需除外抗磷脂抗体和内源性凝血因子抑制物,进行相应检测。非血友病患者的获得性内源性凝血因子抑制物中最常见的是因子Ⅷ抑制物。

外源性途径凝血异常

通常表现为单纯PT延长。可行1∶1正常血浆PT纠正试验,若可纠正,常见原因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酌情检测因子Ⅱ、Ⅶ、Ⅹ活性。也常为肝病早期的表现。另外,需常规除外药物(如口服抗凝治疗)的影响。少见原因为先天性凝血因子Ⅶ缺陷;若PT不可被正常血浆纠正,提示可能存在外源性途径凝血因子抑制物,可筛查因子Ⅶ抑制物。

共同通路凝血异常

PT、APTT均延长。可行1∶1正常血浆APTT和PT纠正试验,可纠正者检测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除外肝脏疾病、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过量和抗凝血类鼠药中毒等,必要时加查因子Ⅴ和因子Ⅹ活性,除外少见的凝血因子Ⅴ缺陷症或凝血因子Ⅹ缺陷症;不可纠正者可筛查因子Ⅴ和因子Ⅹ抑制物。

肝素及肝素样循环抗凝物

PT、APTT和TT均延长且不被正常血浆纠正,TT可被甲苯胺蓝、鱼精蛋白纠正。

纤溶异常

临床上实用的快速检测项目不多,常用的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FDP是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而D-二聚体是交联的纤维蛋白产物。因此,原发纤溶时主要为纤溶酶的异常活化,故FDP可明显升高,D-二聚体基本正常;而继发纤溶(如DIC)时,凝血酶和纤溶酶均异常活化,故FDP和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

复合因素致止血异常

通常上述止血功能筛查试验均异常,常见于失代偿DIC、严重肝病等,可检测D-二聚体、FDP、肝功能、因子Ⅷ等以鉴别。在失代偿DIC中因子Ⅷ活性大多明显降低,而严重肝病中则大多正常或轻度降低。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或纤维蛋白单体检测)主要反映的凝血酶的活化,而非反映纤溶酶的活化,故与FDP和D-二聚体同用于DIC继发纤溶亢进的检测。

3.  特殊试验

某些遗传性及一些特殊、少见的出血性疾病,除了上述试验,可能还需进行一些特殊检测,方能确诊,如蛋白质结构分析、氨基酸测序、基因分析及免疫病理学检查等。出血性疾病涉及临床各个科室,应增强对此类疾病的认知,通过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并正确解读所获得的结果,可及早确诊,以指导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曹海霞
主任医师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儿科
各种小儿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各种凝血因子缺乏、小儿各类肿瘤及小...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