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慢性胃病的调与养
2015年11月01日 【健康号】 袁久林     阅读 8648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对保证人体的健康极为重要,而在饮食情志等多种因素的不良刺激下脾胃功能往往很容易受到损害,因此慢性胃病也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西医认为,慢性胃病多伴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除对症治疗外常使用抗菌药物,但对反复发作并经多次抗菌治疗后的患者则疗效较差,对这部分患者,中医通过调养结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一、慢性胃病的中医调治。与西医的对抗性治疗不同,中医认为人体内环境的失调才是慢性胃病发病的根本所在,因此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状况,调整其失常的体质状态,使人体的内环境不适合病菌的生长繁殖,则无需杀菌,病菌自然无法生长繁殖,疾病也就自然慢慢得到治愈。慢性胃病多与饮食不当、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病因有关,起病之初病变多较单纯,日久常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复杂。寒邪、食积、气滞、热郁、湿阻、血瘀等多属实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则为虚证,而虚实之间又可相互转化,或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或虚实夹杂;亦可见寒热错杂,气滞血瘀之证。中医的治疗则主要通过调治寒热、理气活血及补养脾胃等方法,使患者失调的身体状况逐渐得到恢复。同时,中医认为人体五脏相关,脾胃疾病也可能受到心肝肺肾状态的影响,在长期治疗脾胃疗效欠佳的情况下,通过整体辨证、综合调治则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

       二、慢性胃病的养护。中西医均认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往往与饮食有关,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强调有规律的饮食习惯,节制烟酒,注意饮水和食品卫生。中医更强调慢性胃病养重于治,在饮食方面须寒热适宜、易于消化并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忌食过冷过热、油腻厚味等不易消化食物及过于偏嗜某种食物如酸辣刺激性食物等,同时尽量避免过饥过饱,使脾胃得以休养生息及足够的保护,则自然疾病更易于康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通过精神内分泌途径影响食管和胃的动力,从而影响胃液的分泌,如愤怒可使胃液分泌增加,抑郁则使胃液分泌减少,火灾、空袭、丧偶、离婚、事业失败等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则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或促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中医对情志因素影响脾胃疾病的发生历代均有大量论述,认为忧思恼怒可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可导致胃失和降而发生脾胃疾病。因此,慢性胃病患者尚需注意调畅情志,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从而为疾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环境。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