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2020年02月09日 【健康号】 任金亮     阅读 8325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对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治起到关键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参考值范围,是分析血常规报告的基础。


2012 年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WS/T 405-2012,规定了中国成年人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而针对于儿童群体的相关标准尚未建立。


儿童因生长发育的变化,其血常规参考区间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且随着年龄有不同的变化。



数据来源: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对儿科医生来说,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血常规的参考值范围,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就来讲一下,血常规中几个重要指标随儿童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由于胎儿在宫内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生成素 (EPO) 合成水平高,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


出生时红细胞数约 5.0×10¹²/L~7.0×10¹²/L,血红蛋白量约 150~220 g/L(170 g/L 左右),未成熟儿与足月儿基本相等,少数可稍低。


由于出生后呼吸的建立,动脉血氧饱和度由 45% 增至 95%,致 EPO 合成明显减少,加之胎儿红细胞寿命短,同时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容量迅速增加。

出生后 2~3 个月红细胞、血红蛋白达最低水平,红细胞数降至 3.0×10¹²/L、血红蛋白降至 100g/L 左右。


出生 3 个月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随着 EPO 的合成增加而恢复,缓慢增加,在婴儿期红细胞计数约维持在 4×10¹²/L,血红蛋白在 110 g/L 左右,约于 12 岁时达成人水平。

血常规和血红蛋白的变化总结为下面的表格:

↓点击可查看大图↓



此外,网织红细胞数的变化也值得注意:

网织红细胞在初生时较高,3 天内约为 0.04~0.06;

生后第 7 天迅速下降至 0.02 以下;

出生后 3 个月以内维持在较低水平,约 0.003,以后随生理性贫血的纠正而上升,婴儿期以后达成人水平(0.005~0.015)。



白细胞与分类



白细胞数量随年龄而变化,具体见下表所示:

↓点击可查看大图↓




白细胞里面,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出生时中性粒细胞较高,约占 0.65,淋巴细胞约占 0.30;
生后 4~6 天时两者比例大致相等;
之后在整个婴儿期均是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 0.60,中性粒细胞约占 0.35;
学龄前期中性粒细胞逐渐增加,至 4~6 岁时两者比例又相等。
6 岁后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逐渐达到成人比例,粒细胞约占 0.65。



嗜酸、嗜碱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婴幼儿均较低,各年龄期差别不大,嗜酸性粒细胞约占 2~3%,嗜碱性粒细胞 0.5%,单核细胞在婴儿与儿童期占 5% 左右。


此外,初生儿外周血中也可出现少量幼稚中性粒细胞,但在数天内即可消失。

血小板


新生儿期血小板波动较大,出生后 48 小时内数量较低,约为 150×10⁹/L,两周后可达 300×10⁹/L。


出生后 6 个月血小板计数即与成人相似,约为 150×10⁹~300×10⁹/L。


新生儿期血小板形态和大小与成人不同,常见较多体积较大的血小板,可能代表比较幼稚的血小板。


目前我国关于儿童血常规的参考区间未建立统一标准,所以不同来源的参考值区间可能有变化,比如儿科学第九版教材中,血常规的参考区间如下:





目前一些儿童专科医院的参考值也有自己的标准,但变化趋势大致一样。我们希望可以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以方便诊疗。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