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爱还是害?
2022年01月03日 【健康号】 易凡     阅读 8346

上周,我的个人工作室同事们利用周日下午组织一些在我个人工作室就诊患者的父母与患者一起观赏了一部可能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日本影片《狐狸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只雄性狐狸在严冬季节踏着随海流流动的浮冰,从北向南横渡鄂霍茨克海峡,到日本北海道生存的经历。这部电影以一株矗立于北海道鄂霍茨克海边拟人化老橡树的身份,讲述了这只狐狸在这片土地上求偶、生子、育儿的过程,见证了狐狸一家的悲欢离合。
严冬中,北方狐狸菲利普乘着浮冰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它打败了满怀敌意的本地对手,并邂逅美丽的母狐莱拉。菲利普和莱拉相亲相爱,结为夫妇。冬去春来,冰雪融化,经过焦急的等待,夫妇俩既焦急又欣喜地迎来五只可爱的小宝宝。绿草茵茵的沙丘上,狐狸宝宝快乐成长。这样一个快乐幸福的狐狸家庭,也频频面对这来自气候和其他敌人乃至人类的威胁,甚至不时要面临生命危险。最小的狐狸天生失明,等待它的只能是早夭的命运;狐狸天敌猎狗欲捕杀菲利普的孩子,作为父亲的菲利普以命相博,才保住了小狐狸们的安全;雨季到来的时候,狐狸一家食物匮乏,陷入饥荒之中,莱拉为了找到给孩子们果腹的食物,不慎触发人类的设下的猎夹,最终难逃一死;菲利普独自将四个孩子养大,在教会了它们捕食、逃生的能力之后,狠心将它们逐一赶出家门,以迎接独立生活的挑战。在菲利普踏上这块土地满一年的那个冬季,曾经幸福美满的七口之家,活下来的只有菲利普自己和它的一个儿子。

纵观菲利普及其一家整整一年的生存过程,足够强的适应环境能力是在严酷生存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关键条件。而小狐狸们适应环境能力的基础恰恰是在菲利普和莱拉养育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不断经历危险、艰难甚至生死考验这些重重险关之后建立起来的,尤其是它们在年幼阶段所接受的艰苦的生存能力训练是适应环境能力之基础的基础。电影中,菲利普数次带其幼崽远离家园,到远方去训练其捕食、逃生的能力,其中不乏极为危险、极为艰难的环境考验。在小狐狸们具备了基本的适应能力之后,作为父亲的菲利普以一己之力,狠下心将丧母失恃的四个小狐狸一一驱离家园,其间不乏有明显伤害性的撕咬行为。我自己曾几次看这部影片,每当目睹此情此景,都忍不住潸然泪下:尽管不能与人类相比,驱赶成年子女离家是动物原始的生物学行为,但其中还是有深沉的父爱才让菲利普有如此决绝的做法。因为,在除开人类之外的动物界,是没有“啃老”的机制和条件的,只有形成良好适应能力的个体才有机会生存下来。这在人类进化过程早期甚至是进入文明化社会之后,人类成员也基本是这样做的。因为最了不起的父母之爱,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具备在任何环境之中都能生存到最后的能力而付出的所有努力!

然而,现代人类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误入歧途,而且在这条错路上愈走愈远,这在当代中国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尤其突出,而在有患精神障碍青少年患者的家庭最为突出。

最常见的错爱是溺爱。溺爱既包括生活中的无微不至的关注、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吓着”的“老母鸡”之爱;也包括凡事以孩子为中心的无原则态度,顺从、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甚至“唯孩子马首是瞻”,从不按正常社会规则约束、管教孩子。就生活方面的溺爱而言,在这种养育模式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能承受或忍受任何艰苦生活,一旦面对艰苦生活,要么选择逃避,要么精神崩溃。就无原则顺从孩子意愿、不按社会规则行事的溺爱而言,按这种方式养大的孩子极难适应社会、遵守规则,在进入成人社会之后,要么在社会规则约束下畏首畏尾,要么违反或挑战社会规则,违规和违法风险极大。

其实,在儿童少年期不溺爱是对孩子最可贵的爱。不溺爱,就是要给孩子吃苦受挫的机会。因为在那个年龄段,具有强烈好奇心且其生存环境中有丰富的新鲜事物吸引其注意,当时的苦和痛是最容易放下的,不会持久体验痛苦和挫败感。同时,在快乐的成长环境或曰“顺境”中不时体验痛苦和挫折,也有助于孩子们建立起痛苦的参照体系和应对能力,在成年后即使面对“逆境”中的痛苦,也会参照童年或少年期经历过的痛苦和相应的应对方式,从容应对这些痛苦。假如,在儿童少年期经历过最高达十分的痛苦且未造成持久性损害,在成年期对于当前面对的八分、九分痛苦就不会在意。这样,童年期的“苦”会成为成年期“甜”的参照物,能在经历痛苦时“不以为苦”或“苦中作乐”,克服当前的困难,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同样,按照社会要求训练孩子具有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能力和精神,也需要让他们在学习、模仿能力最强的儿童少年期得到足够多的“历练”,而这也是要在不断经历挫折、痛苦才能够得到的。所以,爱孩子,要舍得让他们吃苦。

不溺爱还包括了严格的管教方式和适度的惩戒手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正确灌输规则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按照社会规则衡量和要求孩子的行为,为他们在将来成年后融入成年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当孩子出现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时,若能够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讲道理当然最好,否则“就事论事”的惩戒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所以,爱孩子,还要舍得、懂得管教他们。

当然,错爱还不止于溺爱。其他诸如过度控制、过度干预孩子的行为和生活的行为,为孩子设定“无害化”生存环境的行为,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理由剥夺孩子乐趣、接受过多课外培训和教育的行为等等,尽管其出发点也是爱,但也同样无助于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

我认为,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让他一直在同龄人中具有足够好的生存竞争优势。我也愿意重申我的理念:无助于增强个体适应能力的爱都不是真爱,无论这样的爱是来自祖父母,还是来自父母,或是来自同胞或其他亲友。
但愿,我们会给孩子真爱。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易凡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
心理科
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睡眠障碍以及青少年学习障碍、适应障碍的诊治。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