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介入材料的临床应用三:介入弹簧圈的临床作用及相关操作
2019年11月28日 【健康号】 汪小勇     阅读 11093

介入治疗,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它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材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种新兴技术。

介入治疗,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它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材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种新兴技术。

弹簧圈是较早用于治疗动脉瘤的医疗器械。早在1991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GDC远端为铂金的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可直接送入动脉瘤内。当通入直流电后,弹簧圈吸引带负电荷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发生电凝,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同时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部分因电解而溶断,弹簧圈解脱留于动脉瘤内。GDC弹簧圈极柔软,在动脉瘤内进退盘旋顺应性好,投放位置不满意可再调整,不易发生载瘤动脉闭塞。

介入弹簧圈的临床应用

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证和栓塞材料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多采用可脱性球囊,主要用于栓塞的一些无法手术夹闭的动脉瘤,球囊很难适应动脉瘤不规则的形状,有可能撑破动脉瘤,引起动脉瘤破裂。此后,弹簧圈用于动脉瘤栓塞,但其可靠性差,一旦推出微导管则不能回撤,易发生意外栓塞。

近年来,新型可脱弹簧圈的应用,使动脉瘤栓塞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栓塞指征不断扩大,疗效明显提高。GDC诞生后,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被认为是目前栓塞动脉瘤最佳材料。国外有报道90%的颅内动脉瘤可通过栓塞治疗。国内1998年引进该技术,现在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越来越普遍。一般说来,只要患者情况允许,原则上GDC适用于一切插管可到位的囊性动脉瘤。尤其对破裂早期的动脉瘤,因病情重,手术困难者,GDC栓塞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介入弹簧圈的相关操作

一、改进弹簧圈外箍

二、冲洗浸润弹簧圈内箍

三、弹簧圈回水、导管兼容、输送操作

1)弹簧圈回水冲洗概览

2)确保导入鞘和微导管接口之间的间隙最小

3)弹簧圈输送操作

4)输送杆/导入鞘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