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老年人心理健康,共筑老龄化社会和谐
2018年07月09日 【健康号】 田超     阅读 9700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亿,占比10.1%,首次突破10%,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据哈尔滨市民政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人有122.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2.4%;80岁以上老年人有16.4万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13.6%;空巢老人达53.9万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47.8%;部分丧失和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有20.9万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17.3%。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医学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1990年第40届世界卫生组织哥本哈根大会提出健康老龄化,其基本出发点是“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中,如果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那么社会发展就不会受到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让老年人健康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难题的良方,为世界各国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众多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不仅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压力过大,则可导致机体衰老加快,各种疾
病(包括癌症)的发病率上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年人到了晚年,性格变得怪异、说话颠三倒四、唠唠叨叨、记忆力减退、对子女漠不关心、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无端恐惧焦虑。同时,皮肤出现明显的萎缩、老年斑横生、视力模糊、听力锐减、手脚震颤,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张一主任指出,这是典型的老年期精神疾病的症状。随着社
会老龄化的加剧,患者数量还在逐年增加。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存的压力日渐增大,子女们无暇更多地去关注老年人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也无暇去细心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对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更是所知甚少,对自己年迈的父母已经长时间患上老年期精神疾病而没有发现,更谈不上及时地去诊治,对于老年人出现的精神方面的疾病,人们往往归结于“年龄大了”、“糊涂了”、“老小孩”等,正因此,“导致老年人在出现了老年期精神疾病,却得不到及时的诊治,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给老人们造、、
成了晚年巨大的痛苦,使其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当代老年医学研究证实,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
1、衰弱和疾病。人到60岁以后,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 “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指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恐惧心理。当然,不同心理状态的老年人,对待衰老和疾病的态度迥然不同。
2、精神创伤。有调查表明,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环境变化。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此外,文化程度、过度疲劳、营养缺乏、经济欠佳、孤独空虚、死亡临近等引起的老化情绪,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简单来说,老年人中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神经衰弱及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易兴奋,控制不住,精力不足,情绪性疲劳,失眠,头痛,心悸等,病程可达数十年,症状可有间歇,病情容易反复。一般而言,老年人睡眠时间多在5~7小时之间,并常常有睡眠浅、早醒、多梦的现象。睡眠障碍是老年人神经衰弱最主要的表现。 2、抑郁症:常伴有其他躯体疾病,老年人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抑郁,对生活失去兴趣,日常生活没有快乐,睡眠不佳,慢性疼痛,记忆减退,甚至持续产生死亡念头。老年人患上抑郁症是十分危险的,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老年人自杀。因此,老年人患上抑郁症之后要尽快寻求相关治疗,疏导不良情绪、消除或缓解抑郁症状。另外,家属要注意关心和保护患者,多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治疗。 3、焦虑症: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焦虑,严重者称为焦虑症。他们身体本无疾病,或仅有一点无伤大雅的小病,却担忧自己的病治不好,不断辗转于各处求医问药,做各种化验检查,遍尝各种偏秘祖传方;过分担忧家人的安全和健康等等;对某种治疗或药物过度依赖,甚至觉得离了它们就没有活下去的勇气。种种表现提示“杞人忧天”式的恐惧担忧是焦虑症的核心症状,与现实处境不符的持续恐惧不安和忧心忡忡是其临床特点。 4、疑病症:疑病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怀疑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或是断定自己已经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患有疑病症的老年人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化过度关注,以及过分自恋等。疑病症的发生,与老年人的以往经历也有一定关系,比如目睹亲友死于某种严重的疾病,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行为等等。当然,疑病症也可能是抑郁症的先兆,或确实潜伏着某种躯体疾病,需要加以注意排除。
  5、老年痴呆症: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存在智力障碍,其中1/2可发生老年痴呆。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减退和多种形式的认知功能减退,比如记忆力减退、语言功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推理判断思维减退等。老年痴呆的病因虽然未完全明确,但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脑血管病等,对导致或诱发痴呆形成及病情加重都有影响,因此要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还要注意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痴呆常伴有情感、行为和精神障碍,应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增强记忆、认识功能、语言及运动训练等康复治疗。
6、器质性精神障碍:有些老年人既往有一些脑血管疾病等器质性脑病病史,继而常毫无根据地胡乱猜疑,如诉说周围的人对他不怀好意,认为别人在背后讲他的坏话;有人对他“盯梢”,监视他的行动;称家中的东西被人偷走;指责年逾古稀的老伴有“作风问题”……有的老人听了一些客观上不存在的声音,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物体,如听到有人议论他、责骂他;尝到茶水、饭菜里有“毒药”味道;看到墙壁上有许多虫子……因此,他们或愤怒不已,或对空交谈,或拒水拒食,或上访诉讼,对这些荒谬无稽的现象坚信不疑。这种状况医学上称为“幻觉妄想状态”。 当老年人出现幻觉妄想状态时,应尽早到精神科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才控制病症的发展。
我们应当继续发扬我国道德的优良传统,将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搞得更好,使人人都愉快地度过晚年。据研究,一般老年人在65岁左右精神状态处于低潮,这一段心理卫生如何,社会适应如何,举足轻重。如果这一段顺利度过了,可以焕发“第二个青春”;如果这一段矛盾加重,易造成更易衰老,一厥不振。
老年朋友应当怎样讲究心理卫生:
(一)要维持积极的心态,树立生活目标
过度紧张有害于身心健康,但无所事是,百无聊赖,没有计划的生活也有害于身心健康。怎样维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呢?
1、必须树立生活目标,不断增强求新动机,心情愉快,满怀信心地去生活。
2、生活起居节律化,对自己决不姑息迁就。古语云:“起居无节,半百而衰”。老年人都应引以为戒。
3、要做工作,而且要做自己乐意做又有社会价值的工作,在工作中和晚年的劳动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愉快的、紧张的活动中可以延缓衰老,益寿延年。正如孔子所说:“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尽力坚持自我服务性劳动。尤其是儿孙满堂的老人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俗语云:“有儿四十即先老,无儿八十正当年”。这很值得有的老年人玩味。
5、坚持体育锻炼。严格的体育锻炼制度不仅增进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维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
(二)加强自我调节,创造愉快心境.
1、做情绪的主人,在生活中尽力培养积极情绪,尽力减少消极情绪的发生。“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不无道理。
2、遇有矛盾挫折,主动尽快摆脱,不要钻牛角尖,不要任消极情绪折磨并摧残自己。要想到“利与身孰重?”要做到“转念冰解”。
3、加强自我积极暗示,知老忘老。自我积极暗示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朝气勃勃,有利于健康;自我消极暗示可以使人疑神、疑鬼,心神不安,情绪低落,精神萎糜,有害于身心健康。比如说:“我老了,记亿不好了”,有了这个心理准备,就会记忆越来越不好;“我老了,腿脚不灵了!”“我老了,头脑不清了!”“我老了,性生活不行了!”“我老了,身体虚弱了!”等等,这些都会象紧箍咒一样把自已束缚得死死的,以致心境不佳,精神不爽,包袱沉重,危害健康。
(三)家庭和美,宽心相容
老夫老妻更要相亲相爱,全家人敬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亲密无间,团结和睦。
(四)重建新的人际关系
要结识新朋友,心里有话能有处说.切不可囹圄斗室,深居简出。常言说,同龄相嬉,乐而忘老。
(五)趣味盎然
可以养花、养鱼,可以书写、绘画,也可以定时收听广播,还可以从事点有趣的体力劳动。这样可以填满生活时间,陶冶性情,调节神经系统,延缓衰老。
(六)“处病不惊”
老年人有病同样要“既来之、则安之”,不可胡思乱想,防止自我消极暗示。除非必须住院治疗的病,一般不宜住院,应尽量在家治疗和调养。这样老人可以感到欣慰、安全,并饱尝天伦之乐,有利于疾病康复。
(七)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老年是许多危机和应激因素集中于一起的时期。老年人和青年人相互比较,会在短时期内丧失更多功能东西。如退休引起的原社会角色的丧失、收入减少、离开热爱的工作和熟悉的朋友、晚年丧偶、同龄亲友相继死亡、体弱多病等,都会给老人带来许多心情不安的各种应激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威胁下,会破坏老人的幸福晚年。因此,政府、社会、单位、邻里、家庭及亲友等,都应对老人给予关心、安慰、同情和支持,为老人建立起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网,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舆论,满足老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不断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老人开辟娱乐场所,在报刊、电视、电台的节目中增添老人所喜爱的内容,指导老人过好晚年生活。
此外,还应加强老人的社会保险和法律保护,为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享受天伦之乐,欢度晚年提供社会保证。
综上所述:对老年朋友的心理问题,需要有更加科学的认识,同时全社会也要更多的关心他们,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为老年朋友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与治疗,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健康快乐,让我们的老龄化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田超
主治医师/助教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精神心理科,心理科
神经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失眠 症 抑郁症 躁狂症 双相情感障碍 应急障碍 适应障碍 ...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