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带晕车药或者塑料袋,那不妨试试这几个穴位!
2018年06月25日 【健康号】 郭炜     阅读 10463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城市车辆行驶拥挤不堪,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行车时应该保持一定车距。保持适当车距,不仅是为了防止与前车发生追尾,而且在前车有紧急的情况下,后车有充足时间进行避让和制动等措施。前几天下班开车回家,突然前车后座玻璃窗探出一个人头,紧接着就是“天女散花”般喷洒。不禁对这个人的遭遇心生怜悯,同时也庆幸自己车距保持的如此合理。不用多说,大家可能都猜到这种情况,就是“晕车”!

晕车,医学上称之为“晕动症”,是一种由于外部强烈移动或运动刺激引发的综合征。多在乘车、乘船等交通工具时,由于身体受到外界的运动刺激产生敏感的机体反应。临床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胸闷等诸多不适,患者感到极其痛苦,给出行带来不便。现代研究证实,晕车出现的机理是乘车时,患者受到车辆摇晃、颠簸、振动的刺激,体内耳迷路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调整人体的平衡,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引起恶心、呕吐、眩晕、胸闷、 冷汗等晕车症状。常用的晕车药有抗胆碱类药物,如东莨菪碱;抗组胺药,如异丙嗪、苯海拉明等;镇静药和止吐药,如胃复安、茶苯海明片甲氧氯普胺等;竞争性儿茶酚按药物,如阿替洛尔。虽然西药可以降低晕动症的发生,但是各种禁忌和副作用却限制了使用人群。

中医学虽无“晕动症”的名称,但认为眩晕多与痰湿有关。正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所云:“眩者,言其黑晕转旋,其状目闭眼睛,身转耳聋,如坐舟船之上,起则欲倒。”又云:“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由此可见,晕车多与痰浊之邪上蒙清窍有关。临床上,中医多选用生姜、五苓散胶囊口服预防、缓解和治疗晕动症,或者用生姜、食盐敷神阙穴亦可。但是乘车外出,有时由于着急赶路,容易晕车的朋友可能忘记带晕车药,甚至是连一个盛放呕吐物的塑料袋也忘带了,那咋办呢?给大家推荐几个可以预防和缓解晕车的穴位,可以试试看能否缓解晕车症状。主要按揉内关穴、合谷穴两个穴位。内关穴的定位是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合谷穴的定位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此外,还可以选择足三里、鸠尾、中脘、梁门、神门、手心等穴位进行按摩。

除按摩穴位外,容易晕车的朋友,日常就应该注意消除晕车的诱因和隐患。如应该在乘车出行前,对所乘车辆进行定期车内消毒,尤其是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夏天。调节好自身的乘车状态,特别是乘车前不要饮食过饱或空腹,这样容易引起胃肠反射性刺激,导致腺体分泌及消化代谢功能失衡及紊乱,极易发生晕车症状。还应该嘱咐车辆驾驶者驾车时要平稳匀速,避免过猛的加速、制动、转弯,从而诱发晕车症状。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