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中医病名商榷
2018年08月09日 【健康号】 王顺民     阅读 8248

 

摘要  本文从对高血压病现行使用最多的中医病名“眩晕”的思考谈起,对中医疾病命名常用命名法以及如何评价一个疾病的中医命名是否是好的命名进行了梳理,在对高血压病位、病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血压病中医命名逐个进行剖析和商榷,最后对高血压的中医病名提出两点建议,诚为抛砖引玉,欢迎广大同道批评指正!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王顺民

关键词  高血压、高血压病、病名、中医病名、病位、病机、“信、达、俗、雅”

 

Deliberation of High Blood Pressure’s disease na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Wang Shunmin,Tan Yuansheng The First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410007),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thinking about Hypertension’s disease name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Vertigo”which is current using most,combed thecommonly used nomenclature of TCM disease name,and how to evaluate whether a disease name of TCM is a good one,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High Blood Pressure’slocation,pathogenesis then analyze and discuss Hypertension’s disease name of TCM one by one,finally put forward two suggestions for the TCM disease name of High BloodPressure,honestly as topic,welcome fellows criticize and discuss!

   KEYWORDS High Blood Pressure;Hypertension;disease name;disease name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the location of a disease;pathogenesis;“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Vulgar,Elegant”

 

1 问题的提出

对高血压病中医多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教科书上是这么写的,所以临床上疾病的诊断多将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对应为“眩晕”,在很多人的眼中西医的“高血压病”似乎和中医的“眩晕”是可以划等号的,一次社区健康体检我接触到一例血压200/100mmHg而无任何不适症状的老年人,一开始我以为我测量错误,多次更换血压计、更换操作者测量确认测量无误。后来我查阅了一些文献,发现确实有一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并没有眩晕,如王清海教授[1]提到:许多高血压患者早期没有眩晕或头痛,只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血压已经明显升高,有些患者血压已经高达200/110mmHg,仍混然不知。江苏省中医院的唐蜀华[2]也有类似的论述,这就让我对“眩晕”这个高血压的中医病名产生了怀疑。在继续查阅相关文献和对高血压的病位、病机等进行深入思考后我越发觉得高血压的中医病名不仅仅是个病名问题,它反映的是我们对高血压的病位、病机、病因等的认识问题,从而更是关系到治疗是否得当,治疗效果如何等等问题,往大一点讲,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血压的中医学术发展,正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为了高血压的学术发展,应首先为其正名,故不揣简陋将自己对高血压中医命名的一点想法总结如下:

2 中医疾病命名常用命名法

宁在兰[3]曾进行过比较全面的总结,另外,兰凤利[4]的总结比较简明扼要,特摘录如下:

一是从因立名,即根据病因命名,如伤寒、伤暑、中风,等等;

二是从症命名,即以主要症状作为病名,如热病、咳(嗽)、呕(吐),等等;

三是从机命名,即根据疾病的病机命名,如厥、痹、痿,等等;

四是从位命名,即根据疾病的病位命名,如头痛、腰痛,等等;

五是因、症、机、位组合命名,此类病名所占比例最多,如寒厥、热厥、气厥、厥心痛、心风、肝风、脾风、肾风,等等。

3 如何评价一个疾病的中医命名是否是好的命名

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著名的翻译要求和原则“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我们对疾病命名何尝不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或者说更广泛意义上的翻译呢?不过这种翻译是将疾病的信息翻译成文字语言罢了,如若我们做到了“信、达、雅”,那这个疾病的命名应该是比较完美的了,特别是对于中医的疾病命名而言。在疾病命名方面“信”应该是用最准确的词语将疾病概括描述清楚,正如李达[5]所言:从病名上应该读出病位、病性及病情等特点,此语与我心有戚戚焉,在这里我想稍微修改一下:从病名上最好能读出病位、病机等特点。“达”应该是指用来描述疾病的词语通顺畅达,符合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这点和语言翻译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雅”在疾病命名方面应该是生动、形象,完美地描述疾病,就中医的病名而言有一定的文采,有一定的艺术性、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能够溯源,在经典中找到源头,那肯定是更好。另外,疾病的命名和语言的翻译还是有一点不同的,它还要注重实际运用的方便性,应该便于患者理解,以便医患更好地交流,应该有一定的“通俗性”,应该能够让人比较容易理解其内涵,最好能顾名思义,这样就容易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接受。

综上,我认为一个好的疾病命名最好能具备“信、达、俗、雅”四端,对中医疾病命名尤其如此,这四个方面的重要性也应依次降低,如达不到“俗、雅”,则“信、达”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然就不可能谈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名称了。

4 我对高血压病位、病机的思考

4.1 高血压的病位

高血压乃是血管里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超过正常值所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血液和血管是这个压力大小的直接决定因素。

在血液量、质正常的情况下,血管壁发生改变,如随着年龄增大血管顺应性降低,血管硬度增加,主动脉的缓冲作用就会降低,收缩压就会增大,而舒张压不变或降低,这时脉压差就会增大。

在血液量、质正常的情况下,管径发生改变,如血管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发生收缩,血管床的容量就会变小,此时就会使正常的血液量相对于缩小的血管床而言容量是过大,从而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就会增大,超过正常值的话就是高血压了;反之,若血管发生舒张,血压就会下降,一些老年人冬天里血压要比夏天的高些,也许就是这个原理。

在血管功能和形态都正常的情况下,血液量发生变化,如血液量减少,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肯定会相应地降低,高盐饮食诱发高血压应该有这方面的原因,也许高盐饮食造成血液的渗透压增大,更多的组织液渗透到血管腔内,从而血液量增大,对血管壁的压力也就增大;利尿剂能够将血压,也许也就是这个原理,通过利尿将血液里的成分水排除体外,血液量就会减少,从而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也就降低。

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出,高血压最直接的病位应该是血和(或)脉,当然血和脉受很多因素的调节和影响,有人体内部神经、体液等等,也有气候环境等等外部因素,或者内外因兼具,按经典的中医理论来讲,也许还可以归属到相应的脏腑、经络,但我认为中医要发展他必须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吸取其中有用的养分,为我所用,这样我们这棵老树才会不断长出新芽,不断长高壮大,基于此我大胆将高血压的病位定在血和脉。

4.2 高血压的病机

高血压病机是什么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有血液量和血管二者不和谐的原因,如血管收缩,血液量不能相应地减少,从而造成血液量相对增多,对血管压力增大;也有可能是血管壁的问题,如顺应性降低,硬度增加,还也有可能是血液量增加,如何来概括这一切呢?是“血脉不和”吗?应该有这个方面的病机,血管床收缩了,血管里的血液量不能相应地减少,从而造成血压增高,这是不是血脉不和呢?应该是。那“血脉不和”这四个字能不能全面地概括高血压的病机呢?似乎又不能做到这一点,如血管壁的顺应性降低,在血液量正常的情况下血压增高,这是不是血脉不和呢?这似乎只有“脉”的事,不关“血”的事,那就无从谈起二者不和了。有没有一个内涵宽泛一点,能全面地概括高血压病机的词呢?也许“血脉不调”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个词里包含了三层意思:1、血不调,包括血液量的改变,血液质的一些变化,如粘稠度的改变,还包括血液量和质都有的改变;2、脉不调,包括血管顺应性的改变,不管是暂时性的的改变还是难以逆转的改变,以及血管痉挛收缩,甚至血管过度舒张都可以概括为脉不调;3、血和脉二者之间的不调,这就类似血脉不和的内涵了,所以,“血脉不调”包含了“血脉不和”,用“血脉不调”能概括高血压的病机。

5 高血压中医病名的命名现状及其商榷

5.1 眩晕

这个病名是用得最多、最广的,但仔细一想其实还是比较容易发现其中不妥之处的,首先“高血压病”并不一定就出现眩晕,如前所述这里就不再累赘;其次,“眩晕”的范畴其实是比较广的,引起眩晕的原因也很多,如低血糖、头部供血不足、耳源性的一些问题等等,都有可能出现眩晕。所以,高血压病和眩晕二者的内涵只是有一部分的重叠,二者肯定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特别是那些血压高,但是又没有眩晕症状的患者,你给他下一个“眩晕”的诊断就显得尤为不妥,所以将高血压的中医病名定位眩晕是不妥的。

5.2 风眩

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中医临床诊断术语·疾病部分》将高血压病称为“风眩”,定义是“风眩是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由此可以看出“风眩”只是“眩晕”的一种,那就更不能与高血压划等号了。

唐蜀华[2]也认为“高血压病”与“风眩”二者不能绝对相等,后者须具有“眩晕”(广义的包括一般头昏)症候。有些高血压患者可能表现为头痛、头胀、心悸、乏力等其他症状,甚至长期无任何不适,此时仍以“风眩”为病名则欠妥。笔者体会中医学的诊断重点在于辨证,因为辨证才是指导立法、用药的关键,此类病名仍宜从主要症候出发。至于无症状者,更可不必拘泥病名,而根据现代中医学关于病(西医)、证(中医)相关的一般规律,可初步推测其存在某种隐性的证以指导治疗。

5.3 脉胀

王清海教授[6]专门撰文论述了高血压的中医病名,从脉胀溯源、血脉的生理、病理、脉胀的成因四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脉胀”可以用作高血压的中医病名。我很佩服王教授的这种勤求古训、治学严谨的态度,也从该文中受到不少启发,这里我想提出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同道批评指正。

5.3.1 在“脉胀溯源”这一节里,王教授认为“脉大坚以涩者,胀也。”这一句是指根据脉象来诊断胀病,也是专指脉压过大引起的脉搏胀满,此与血压过高引起的高血压的情况十分相似。高血压的病人的脉象是怎样的?是不是都是“大、坚、涩”的呢?我表示怀疑。董丽等[7] 在《高血压病命之“脉胀”的探析》中提到:脉之坚:即寓弦脉之义。联系其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们是认可高血压主要脉象是弦脉的,陈文鑫[8]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高血压病的中医汪候分布规律研究》中得出结论:高血压病在脉象中以弦脉多见,其言下之意肯定还有其它脉象,如滑脉、沉细弱脉。林飞等[9]在《高血压病人脉象变化的研究概况》中总结到:从高血压的脉象来看,主要有以下8种情况:脉弦有力、脉洪而实、寸盛尺弱、细弱而数、弱关盛尺浮、脉结代、脉涩、脉濡滑。所以我认为以脉胀来命名高血压的话会和用眩晕来命名犯有同样的以偏概全的错误。

5.3.2 在“结语”里王教授认为,现代医学“血压”的概念可以用中医血脉理论去解释,这一点我赞同,具体可以见前文论述,但是他认为高血压的概念也就是中医“脉胀”的概念这一点我持不同意见,首先,“胀”应该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觉,或者说主观症状,高血压患者本人是不是有脉胀的感觉?似乎很多高血压的病人并没有这种感觉,那这个“胀”其实是我们医生以为病人感觉到血管里血液对血管产生胀的感觉,实际上病人并没有这种感觉,至少我在临床上从未听哪个高血压病人诉说过血管有胀的感觉,这似乎是医生将这个症状强加给病人的,所以不妥,其次,“脉胀”这个病名不能全面地反映出高血压的病位和病机,如前所述,高血压病位在血和脉,取名“脉胀”容易让人忽略其发病的“血”方面原因。

综上,我认为“脉胀”能否作为高血压病的中医命名还有待考量。

5.4、脉痹

这方面的文献不多,只查到一篇[10],文中也没有具体论述为何将之命名为脉痹,我之前在思考时也曾想到这个名称,仔细一想觉得还是不妥的。

在《内经》中脉痹是五体痹之一,正如崔林蔚[11]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所言:《内经》所谓“脉痹”,指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血脉而发生的以血流凝涩而发生局部肢体疼痛甚至麻木不仁为主要症状的痹证。由此可见,脉痹应该主要是指血脉运行不畅或不通而引起的疼痛甚至麻木不仁的一类疾病,这与高血压是相去甚远的。

 

6 我对高血压中医病名的建议

6.1高血压中医病名叫“血脉不调之阳证”

   什么样的高血压中医病名能够达到“信、达、俗、雅”的要求呢?

   高血压的病位定在血和脉,其病机是二者不调,首先按“信、达”的要求,应准确概括病位、病性,词语通顺畅达,“血脉不调”是不是达到要求了呢?。似乎还不错,即概括了病位,又概括了病机,但仔细一想,这个“血脉不调”其实不仅仅是高血压的问题,它还可以涵盖低血压的问题。那又该如何来区分二者呢?也许将高血压归为“血脉不调之阳证”,将低血压归为“血脉不调之阴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许我们以后可以将高血压和低血压合在一起来研究,这样将其统称为“血脉不调”就没什么不妥了。

但似乎又似有一点不足,是不是长了点,此外应该还是达到了“信、达”的要求,是否通俗呢?似乎还勉强,“雅”的话恐怕就达不到了,也许还得进一步完善吧。

6.2中医病名也叫高血压病

如果确实找不到一个能够得到大家公认的高血压病中医病名,不妨就直接借用“高血压病”来命名。

王振涛,韩丽华[12]曾有过比较全面的一段论述:高血压病属西医病名,是以血压升高达到一定水平为标准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也要不断吸取当代相关学科,特别是现代医学知识为我所用。既然中医要治疗研究高血压病这个原本在自己理论体系中没有的疾病,就应该把现代医学中高血压病这个通俗易懂、具群众基础的病名作为中医病名,其实临床很多中医大夫也是这样做的。因为保持中医特色的关键是研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预后转归,建立高血压病完整的病证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以指导中医临床高血压病的诊治。中医采用了高血压病这个病名,更有利于开展对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原则的研究及开发有效的中药,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利于中西医之间和国际之间的交流。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高血压病这个病名“信、达、俗”是肯定没有问题的,“雅”的话不“雅”也罢。也许有些同道担心没有中医特色,这个问题李达[5]已有态度:今之病名可不必刻意地拘泥于古代病名,应以既能规范当今临床诊断,又能展示现代中医病名特点为目的,制定出规范化病名。陈悦泰,张丽丽[13]也持相同意见:中医有病证而无病名,但西医已有准确而被中医通用的病名。如中医有“头痛”“眩晕”“肝阳”“中风”等证名,可借用现代医学“高血压病”命名之。

综上,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就叫高血压病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7 结语

至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到底该如何命名为好,笔者才疏学浅,平日里工作又琐碎繁忙,仓促成文,不敢妄论,诚为抛砖,若能引玉,由此对高血压的中医学术研究能起到那么一丁点推动作用,则吾心甚慰!

 

 

 

参  考  文  献

[1] 王清海. 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难题与对策[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06):1137-1138.

[2] 唐蜀华. 高血压病[J]. 江苏中医药,2004,(10):11-12.

[3] 宁在兰. 中医的疾病命名法[J]. 家庭中医药,2006,(02):19.

[4] 兰凤利. 中医学疾病名称的命名与翻译方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0):934-935.

[5] 李达. 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规范化探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2007:4.

[6] 王清海. 论高血压的中医概念与病名[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2008:6.

[7] 董丽,杨思进,白雪等.高血压病命之“脉胀”的探析[C].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4.

[8] 陈文鑫.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

[9] 林飞,胡锡琴,乔逸. 高血压病人脉象变化的研究概况[J]. 辽宁中医杂志,2007,(08):1028-1029.

[10] 石凯歌,刘绪银,黄笃高,谢培元. 石海澄老中医高血压病辨治经验[J]. 湖南中医杂志,2001,(02):39-40.

[11] 崔林蔚. 《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9.

[12] 王振涛,韩丽华.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若干思考[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09):709-710.

[13] 陈悦泰,张丽丽. 浅谈建立中国医学病名及其系统的紧迫性[J]. 时珍国医国药,2001,(04):343-344.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王顺民
主治医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
心血管内科,中医科,...
高血压病,失眠、便秘、汗证、产后缺乳、慢性咳嗽,顽固性咳嗽,发热,反复感冒,慢性咽炎、慢性...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