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肉芽肿
2018年05月06日 【健康号】 张凤清     阅读 9889

概述

 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是一种后天性、良性结节状增生,多在皮肤穿通性外伤后,新生的血管形成血息肉状损害,可迅速增大,长到一定大小静止。与感染无关。 


常见发病部位
皮肤、口腔黏膜、牙龈。 


常见病因
与外伤刺激有关 


1.病因
化脓性肉芽肿属于反应性新生血管形成,与外伤刺激有关,引起炎性肉芽肿反应。也可能和局部血流异常有关系。 


2.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身体容易受外伤的部位,如手指、手臂和头面部小伤口上,亦常见于婴儿脐部,偶尔可见于口腔黏膜。早期损害为鲜红或棕红色丘疹,缓慢或迅速增大,形成有蒂或无蒂结节,表面光滑或疣状,一般直径5∽10mm,但也可达数厘米,质软,无自觉痛或压痛,出不能压缩。轻度外伤即易出血,而且很多。也可见坏死、溃疡和结痂。一般开始逐渐增大,以后生长迅速,此后即保持静止,基本损害为圆形或略扁平的绿豆至樱桃大小乳头状肉芽肿,表面光滑呈淡红或暗红色,柔软而有弹性,触之易出血,无自觉症状,损害往往单个,也可数个同时存在。经过缓慢,肉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即不再发展,一般难以自行消失。 


妊娠性肉芽肿可能是本病的异型,常发生于孕妇口腔,尤其是牙龈。
有的病例在化脓性肉芽肿的原发损害去除或受到刺激后,于数周或数月内可发生其多发性卫星状损害,通常见于肩胛、背、胸和躯干部。 


3.   组织病理

血管病变和细胞浸润性病变。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可见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类似组织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周围广泛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4.   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和组织病理上应于疣、黑素瘤、基底细胞瘤、鳞癌、肉芽组织增生、毛细血管瘤和Kaposi肉瘤等鉴别。


5.  治疗
最好外科手术切除后做病理检查,也可以用染料激光、二氧化碳激光、微波、放射等治疗。如果治疗不彻底,可以复发。


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  

副主任医师张凤清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2
|
张凤清
副主任医师
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
皮肤科
各种皮肤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对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皮炎、痤疮、带状疱疹、白癜风及真菌性皮肤...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