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家庭关系的疗愈故事
2021年07月01日 【健康号】 王继堃     阅读 7988

家庭关系;疗愈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连环画,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是关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故事。从前一家人有三个女儿。父亲问大女儿,你爱我吗?大女儿说,是的,我爱您就像爱金子一样。父亲听了很高兴。父亲问二女儿,你爱我吗?二女儿说,是的,我爱您就像爱银子一样。父亲听了很高兴。父亲问三女儿,你爱我吗?三女儿说,是的,我爱您就像爱盐一样。父亲听了非常不高兴,他认为女儿不爱自己。后来。父亲年纪大了,得了重病。医生说需要亲生骨肉的一只手上的肉做药引,大儿女和二女儿都不愿意。只有三女儿隔了手上的一块肉给父亲的药做药引,然后父亲就康复了。于是三女儿最后就修行,成为了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多年前,一起学习家庭治疗的同门师弟,推荐大家看电影“喜福会”。这是由美国的二代华裔移民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改编的电影。电影中有一个女儿和母亲的故事,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故事惊人的相似。一个被赶出家门的女儿,最后在母亲病危需要亲生骨肉的血做药引时,女儿回来了。不过遗憾的是,因为病的太重,母亲还是离开了人世。但是母亲最终感受到了,女儿对自己深深的爱。谭恩美的小说以描写复杂纠结的母女关系为特色。在她的多部小说里,都能看到三代甚至更多代母女之间的故事。


家庭治疗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家庭的代际传递”,指的是,一些家庭中的相处模式,人际关系,情感表达的方式,会一代代的像遗产一样继承下去。母女关系是亲子关系中很特殊的一种,《母爱的羁绊》,《妈妈, 你是我的一面镜子》《厄勒克特拉》等书籍,都专门描述了母女之间爱恨交织、复杂纠结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母女之间爱恨交织、难舍难分的故事。母亲和女儿都深爱着对方,可是又无意识的彼此互相深深地伤害。特别是如果母女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非常有可能又传递到下一代的母女关系中。当女儿成为母亲之后,又会和自己的女儿继续保持一种爱恨交织、难舍难分的关系。因此,为了终止这种不良的母女关系的模式传递,我一直在酝酿要完成这样一部书,来帮助显示生活中有这种不良母女关系蝴蝶的母亲和女儿们,改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改写母女关系的故事。让母女们回归真爱,不再互相伤害。而是携起手来,共同迈向崭新的关系。


电影沉睡魔咒,讲的也是母女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这个电影改编自格林童话睡美人。睡美人的故事中,最后唤醒公主的,是王子的真爱之吻。而在电影中,唤醒公主的,则是心理学意义的“母亲”的真爱之吻。魔女玛琳菲森本来是一个青春活波的少女,与少年斯戴芬相遇,相知并相爱。然后斯戴芬为了能够当上国王,骗取了马琳芬森的信任后,割下了她的翅膀。翅膀好比一个隐喻,比喻一个女性在爱情、婚姻、生育孩子里的付出和丧失。好比现实生活中,夫妻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彼此把仇恨投向对方,往往孩子成为婚姻中的牺牲品。爱洛公主出生后,玛琳菲森给了这个女孩一个诅咒,这个女孩将会在十六岁生日那天被纺锤扎伤手,然后永远的昏睡过去。这个诅咒,仿佛是母亲给女儿下的一个诅咒。这个诅咒来自于母亲对自己配偶的愤怒,仇恨与敌意。艾洛公主是一个气质类型为“易养型”的女儿,她用天真无邪的眼睛看着玛琳芬森说,“我认识你,你是我的神仙教母!”玛琳菲森内心的最后一丝温情被唤醒了,母亲开始爱上“自己的女儿”。可是在艾洛公主16岁生日的头一天,她知道了“母亲”给自己下的诅咒。她非常的伤心,去满足母亲过去的这个诅咒。她自己主动去用纺锤,把自己的的手给扎破了,然后陷入了昏睡中。玛琳菲森去救女儿,她放下了与斯戴芬的仇恨。也就意味着母亲放下了对孩子父亲的仇恨,给了女儿母亲的“真爱之吻”。在母亲的真爱之吻之下,女儿醒来了。然后女儿把母亲的翅膀放了出来,这也意味着母女之间关系的和解。斯戴芬依然仇恨着玛琳菲森,最后悲惨死去。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夫妻之间的仇恨无法放下,即便是离婚之后,还在孩子面前不断说另一半的坏话。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父亲和母亲都是自己的亲人,任何一方在孩子面前说另外一方的坏话,对孩子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父母的问题,将会由孩子来背负。

我的女儿四岁多了,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会和我自己的母亲在养育观念和养育行为上发生一些冲突。在自己作为母亲,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女儿的健康成长,需要我进一步的去梳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不让家族代际传递的创伤继续传递到下一代身上。

国内的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以后,我们带孩子到户外的时间多了一些。在小区里楼下的儿童乐园,有一个比较高的台子。燕子爬到台子上,说这里是小马,她骑在台子上,然后说,骑着小马要去幼儿园。假装到幼儿园以后,从台子上爬下来,然后牵着我的手往前走,走了一段之后,说,幼儿园到了么?我说到了。她过来抱我,我也抱着她说,“妈妈爱宝贝,幼儿园放学,妈妈就来接燕子了。”然后我们分开,过几秒钟,她说,幼儿园放学了。然后我们又抱在一起,我说,“幼儿园放学,妈妈来接燕子了。”然后我们牵着手,又往回走,又去爬那个高台子,假装骑小马,假装到幼儿园,假装分别。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会重复几次甚至十几次。我猜测,这是孩子玩的一种假装游戏。她喜欢的活动,她会想要不断地重复下去,直到满足,这可能也是孩子在三岁这个敏感期喜欢玩的一种假装游戏。通过这种游戏,来获得心中想做事情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我猜,孩子可能是想幼儿园,想老师和同学们了。

燕子还是很期待能去幼儿园的,最近都在看关于《我爱幼儿园》系列的书。读到最后一页,她会很开心地自己拿着书读,“在幼儿园里,有时我会哭,有时我会笑。在幼儿园里,我长大了。”

我想,她是想念幼儿园里,有老师,同学陪伴的生活吧。

我想,孩子,就是这样一天天慢慢长大的吧。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王继堃
主治医师
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
心理科
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成年人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婚姻、家庭和情感困惑...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