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疾病诊断方法评价
2018年07月27日 【健康号】 苗新普     阅读 7770

成人小肠长约5-7米,是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 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由于小肠迂曲重叠,活动度大,因此对小肠疾病难于进行定位和病因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如近年来胶囊内镜、双气囊内镜在临床中的应用,使得小肠疾病的诊出率不断提高。 因此,对各种小肠疾病的诊断方法进行评价很有必要。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苗新普

(一)小肠钡剂造影:是目前诊断小肠病变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小肠钡剂造影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常规口服钡餐透视法,主要显示小肠充盈像,对管腔内细小病变显示欠佳,常常因肠袢重叠而遗漏病变;另一种方法是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一般经口腔或经肛门插管,可发现肠腔狭窄、扩张、溃疡和肿瘤等病变,通常认为阳性率为10%,是诊断小肠病变的经典技术,操作过程简单易行,价格相对低廉,能取得较好的双对比效果,目前临床应用较多。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法,特别是插管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使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率提高10%~25%。气钡双重造影法的适应证较为广泛,可应用于不明原因腹痛;慢性腹泻;不完全性高位梗阻的患者,可一定程度明确小肠病变范围和性质。其禁忌证包括:全身重症疾病患者;急性消化道出血者;低位消化道梗阻者;消化道穿孔或急性腹膜炎患者等。

尽管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具有不少优点,但因其无法诊断小肠血管病变,且疾病诊断阳性率很低,影响了其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二)  99m锝标记的红细胞核素扫描(ECT):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一种,为一非创伤性技术。 是将99m锝标记的红细胞注入静脉,若消化道有活动性出血,标记的红细胞将随血流从出血灶进入肠腔。用γ照相机摄像扫描,在正常的血管和血池部位之外发现放射性影像,结合临床可诊断为活动性消化道出血,并可大致定位。ECT主要用于出血灶的定位,其敏感性强于血管造影,出血量超过0.5ml-1ml即可发现。近年来靶向标记的红细胞扫描使其在血浆中半消失期显著延长,可在注射后24-48小时内进行延迟扫描,对小肠活动性出血诊断阳性率达40%-50%,但有时会出现假阳性。ECT具有安全、无创的特点,适于儿科应用。

(三)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DSA)    由于小肠较长,内镜不能到达,临床对小肠出血诊断较困难,DSA对常规检查不能确诊的小肠出血是一种有效检查方法,对小肠出血既有定性又有定位诊断价值。只要小肠活动性出血量超过每分钟有0.5ml以上DSA即可找到出血部位,诊断阳性率75%~90%,是发现血管异常,血管畸形,血管瘤,小肠肿瘤所致出血的有效方法。在检查中,只要看到造影剂外渗即可作出明确诊断小肠出血,可同时对出血部位进行栓塞治疗。但DSA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不宜作为出血常规检查。只有经内镜检查未发现病变或急性大出血无法内镜检查时才可进行。影响小肠血管造影诊断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小肠疾病的失血速度和检查时机。

(四)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检查是一种无创性内镜诊断检查方式,操作比较简单,患者无痛苦,无明显不良反应,尤适用于老年病患者以及小肠出血性疾病的患者。胶囊内镜具有安全,无创、依从性好的特点,对原因不明的消化血诊断率在50%~81%。报道显示:胶囊内镜对出血检出率的高低与出血状况密切相关,在活动性显性和隐性出血时的检出率分别为92%和44%。一般认为胶囊内镜的最佳检查时机为出血刚停止数天至2周内。胶囊内镜可用于小肠克罗恩病的初次诊断、监控疾病的复发、明确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评估对治疗的反应。胶囊内镜对小肠肿瘤的发现率为6~9%,对小肠黏膜、黏膜下血管及黏膜隆起性病变检出率达86.8%。胶囊内镜检查适应证包括: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及缺铁性贫血;②疑似克罗恩病;③疑似小肠肿瘤;④监控小肠息肉病综合征的发展;⑤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等);⑥检测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但胶囊内镜也具有不能进行病理检查及不能进行内镜下治疗的缺点。胶囊内镜检查的禁忌证主要包括:①已知或怀疑胃肠道梗阻、狭窄及瘘管;②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③吞咽障碍者;④孕妇。

胶囊的运行依赖胃肠道的自身蠕动,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拍摄盲区而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发生。其次,胶囊内镜无法进行活检而提供病理证据。因此,胶囊内镜检查虽可为疾病判断提供有效的证据、线索或信息,但在临床诊断和判断上。应结合病史资料。必要时与小肠镜、CT、血管造影甚至外科手术时的术中肠镜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度。

(五) 双气囊内镜  2003年双气囊内镜引入我国,使其成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双气囊内镜可弥补胶囊内镜不可进行病理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的缺点,进一步提高了小肠疾病的确诊率。对小肠出血、小肠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确诊率分别为96%、95%、和88%。目前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缺点是检查时间较长,患者痛苦较大。鉴于双气囊内镜操作较费时,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在国内开展尚未完全普及。

(六) CT仿真内镜 其方法是利用螺旋CT薄层无间隔扫描,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即可获得类似内窥镜的动态重建图像。其局限性是:不能观察黏膜颜色变化,对浅表细微结构变化不能分辨,不能进行活检及镜下治疗。

目前上述这些针对小肠的检查手段可互为补充,既便如此,目前小肠疾病仍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难点,小肠功能性疾病的检查仍缺乏有效的手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好的科学技术出现,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苦。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苗新普
主任医师/教授
海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不明原因腹痛、难治性腹胀、顽固性嗳气、顽固性呃逆、胆汁反流胃炎、炎...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