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癌症,止痛药效果不佳怎么办?
2019年07月21日 【健康号】 刘炯峰     阅读 10609

近年来,随着姑息治疗学科的不断进步、发展,WHO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和NCCN成人癌痛指南已逐步被各级医师所掌握,80%~90%肿瘤患者的疼痛症状能够通过规范、有效的治疗得以缓解。但仍有10%~20%患者的疼痛属于难治性癌痛,仅通过常规的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和(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尽管这部分患者仅占癌痛患者的1/10~1/5,但难治性癌痛却是我国癌痛治疗的一个“软肋”,其对医患的困扰超过其他疼痛的总和,成为医生、患者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为规范国内难治性癌痛的诊疗过程,提高癌痛治疗领域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难治性癌痛事业的长足发展,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难治性癌痛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多次讨论、修订,最终撰写完成《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2017年版》。鉴于国内外可供参考的资料尤其是前瞻性资料有限,疏漏在所难免,希望专业人士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补充修订。


01
难治性癌痛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外对难治性癌痛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尚没有达成统一。为进一步推广难治性癌痛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便于学术交流和临床研究,本学组专家回顾了国内外众多关于难治性癌痛相关进展,初步提出了难治性癌痛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由于难治性癌痛的定义系首次提出,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同道提出意见与建议,以逐步完善难治性癌痛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1.1难治性癌痛的定义
难治性癌痛指由肿瘤本身或肿瘤治疗相关因素导致的中、重度疼痛,经过规范化药物治疗1~2周患者疼痛缓解仍不满意和(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
1.2难治性癌痛的诊断标准
难治性癌痛的诊断需同时满足以下两条标准:
1)持续性疼痛数字化评分≥4分和(或)爆发痛次数≥3次/天;
2)遵循相关癌痛治疗指南,单独使用阿片类药物和(或)联合辅助镇痛药物治疗1~2周患者疼痛缓解仍不满意和(或)出现不可耐受不良反应。

02
2难治性癌痛的病因和机制
2.1难治性癌痛的常见病因
癌痛属于混合型疼痛,兼具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点。肿瘤或治疗导致疼痛的主要机制:
1)直接损伤感觉神经;
2)肿瘤及周围炎性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
3)侵犯破坏血管造成缺血、侵犯空腔脏器造成梗阻或侵犯实质脏器造成包膜张力过高。肿瘤的持续性生长造成急性疼痛持续存在,极易形成外周或(和)中枢敏化。
2.2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肿瘤或治疗过程中侵犯感觉神经系统造成的疼痛。由肿瘤或治疗对神经的直接损伤引起,可促进递质释放,造成伤害性感受器局部酸中毒,释放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等,继而导致伤害性感受器的敏化。持续性疼痛可维持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脊髓背角突触可塑性改变引起中枢敏化。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对阿片类药物敏感性较差。
2.3骨转移性癌痛
根据骨转移病灶的病理特点,骨转移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3类。溶骨型骨转移使受侵蚀的骨强度下降,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发生溶骨性破坏和肿瘤组织浸润,侵蚀和破坏支配骨髓的感觉神经。
2.4癌性爆发痛
癌性爆发痛是指阿片类药物对持续性疼痛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控制,突然出现的短暂疼痛强度增强的感受。爆发痛分为诱发痛和自发痛,前者可因运动等而诱发,后者无明显诱因,随机发生,不可预测。爆发性癌痛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动物研究提示阿片类药物在有效控制持续性疼痛的剂量下仅作用于部分外周μ受体,运动可激活未被阿片类药物阻滞的感觉纤维。
2.5癌性内脏痛
肿瘤可侵犯周围的交感神经,造成交感神经性癌痛。内脏器官受到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而引起的疼痛称为内脏痛。交感神经外周定位模糊、中枢投射广泛,并多伴有牵涉痛。

03
难治性癌痛的评估
2.1难治性癌痛评估概述
对于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癌痛,需要进行全面的再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疼痛发生原因、机制、解剖特征、功能评价、药物治疗史、心理因素及是否存在肿瘤急症,并且要在治疗的全程进行动态评估。
2.2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
theStudyofPain,IASP)于2008年提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级诊断标准被广泛沿用。临床上进行神经病理性疼痛筛查推荐使用ID疼痛量表,DN4问卷诊断特异性较高,可用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2.3骨转移性癌痛的评估
癌性骨痛包括静息时持续性疼痛、静息时自发性的爆发痛和运动时诱发性的爆发痛。骨转移的诊断需要借助ECT及CT、MRI的检查和碱性磷酸酶等化验指标。静息性骨痛采用常规癌痛的评估方法;自发性和诱发性的骨痛可借鉴爆发痛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
2.4癌性爆发痛的评估
确诊爆发痛需要全部满足以下3个条件:
1)存在基础疼痛(前一周中疼痛持续时间每日>12h);
2)在前一周的基础疼痛得到充分的控制(疼痛强度为无或者轻度);
3)患者存在短暂的疼痛加重现象。爆发性疼痛的评估主要依据量表,艾伯塔癌症爆发性疼痛评估工具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另外,英国和爱尔兰姑息医学协会癌症爆发性疼痛的评估流程对癌症患者是否存在爆发性疼痛也能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
2.5癌性内脏痛的评估
通过影像学检查存在明确的内脏组织肿瘤浸润及植物神经损伤;疼痛定位模糊;常表现为痉挛样疼痛、钝痛、绞痛、胀痛、牵拉痛、游走样痛等;有时合并一定的功能障碍。符合以上特征可诊断为内脏痛。目前,内脏痛的评估尚无特异性量表。

04
难治性癌痛的治疗原则和推荐意见
4.1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原则和推荐意见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应考虑联合使用辅助镇痛药物,以阿片类药物为基础,辅助镇痛药物以抗惊厥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为首选,必要时可增加非甾体类药物或类固醇激素。有微创介入治疗适应证者推荐早期应用,以提高镇痛效果,改善躯体功能,降
低药物剂量。
4.2骨转移性癌痛的治疗原则和推荐意见
骨转移性癌痛应遵循全身药物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模式。局部治疗包括姑息性放疗和微创介入治疗。全身药物治疗推荐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药物、双膦酸盐/地诺单抗、放射性核素等联合应用。对于自发性与诱发性骨痛的发生,应尽量减少诱因,同时处方救援镇痛药物。
4.3癌性爆发痛的治疗原则和推荐意见
对于有明确诱因的爆发痛,若病因能去除则以病因治疗为主。对于难以去除病因的诱发性疼痛和自发性疼痛则可在适当提高基础镇痛药物用量的基础上处方救援镇痛药物处理爆发痛。
4.4癌性内脏痛的治疗原则和推荐意见
应用阿片类药物基础上,考虑联合辅助镇痛药物,以抗抑郁药物为首选,并依据原因不同给予对应治疗;同时可针对内脏神经支配区域或肿瘤侵犯的部位采用微创介入治疗。
4.5其他临床常见难治性癌痛的治疗原则和推荐意见
其他常见的脑脊髓膜转移痛、盆底会阴痛、治疗后臂丛神经受损上肢静脉淋巴回流受阻痛、幼儿疼痛等,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早期应用微创介入治疗或其他有效手段。对于各种手段都无效的终末期患者,可采用临终难治性癌痛的镇静。心因性疼痛可转至精神科。
2.6难治性癌痛的诊疗流程
难治性癌痛的诊疗涉及疼痛的评估、阿片药物的使用、辅助药物的联合应用、爆发痛和副作用的处理以及微创介入治疗等多方面。

05
难治性癌痛的药物治疗
5.1难治性癌痛药物治疗概述
对于难治性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治疗是基石,通常需要根据癌痛机制的不同联合非甾体类药物和(或)辅助镇痛药物,一般不建议两种以上阿片类药物的同时使用。如出现下列情况时需要进行阿片类药物转换或改变给药途径:
1)疼痛控制,但患者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
2)通过增加剂量未达到满意镇痛效果但不良反应增加。
5.2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对于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单用阿片类药物疗效欠佳,往往需要辅以辅助镇痛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症状。抗抑郁药物包括阿米替林、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抗惊厥药物包括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对于伴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使用类固醇激素。神经病理性疼痛常常合并炎性疼痛,可加用非甾体类药物。目前不推荐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
5.3骨转移性癌痛的药物治疗
阿片类药物是治疗骨转移性癌痛的基本药物,因骨转移性癌痛常合并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药物和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为减少骨不良事件发生,需定期应用双膦酸盐药物,必要时应用地诺单抗、放射性核素等。对于自发性与诱发性骨痛的发生,需处方救援镇痛药物。
5.4癌性爆发痛的药物治疗
爆发痛的药物治疗在缓释阿片类药物基础上追加速释阿片类药物。在国内,速释吗啡片在爆发痛的治疗中占有主导地位。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选择通过皮下、静脉等非胃肠道途径使患者达到快速镇痛。近几年也有通过口腔或鼻腔黏膜等新型给药方式用于快速缓解爆发痛。目前,对于缓解爆发痛的药物用量建议为每日阿片类药物总量的10%~20%。如果24h爆发痛次数>3次,需增加背景痛药物剂量。
5.5癌性内脏痛的药物治疗
阿片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癌性内脏痛的重要药
物,一般推荐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对于肠痉挛性疼痛,可考虑联合使用抗胆碱能药物;伴肠梗阻或不全肠梗阻,可以考虑采用非胃肠道给药途径的药物,如丁丙诺啡舌下含片、芬太尼透皮贴剂,也可采用患者自控镇痛术以及其他辅助药物,如类固醇激素、H2阻滞剂、抗胆碱能药和/或奥曲肽。06
难治性癌痛的微创介入治疗
对于多数难治性癌痛患者,往往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者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各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为难治性癌痛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常用的技术包括患者自控镇痛泵技术、神经毁损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等等。本部分将讨论上述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临床推荐意见,临床应用不限于此。

6.1患者自控镇痛泵技术(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
6.1.1PCA的适应证
1)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的剂量滴定;
2)爆发痛频繁的癌痛患者;
3)存在吞咽困难或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癌痛患者;
4)临终患者的镇痛治疗。
6.1.2PCA的禁忌证
1)不愿意接受PCA技术镇痛的患者;
2)年纪过大或过小缺乏沟通评估能力者;3)精神异常者;
4)活动受限无法控制按钮为相对禁忌证,必要时可由医护人员或者家属操作。
6.1.3PCA的分类  
1)静脉PCA;
2)皮下PCA;
3)鞘内PCA;
4)硬膜外PCA;
5)区域神经阻滞PCA。
6.1.4PCA常用药物
PCA常用的强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注射剂、氢吗啡酮注射剂、芬太尼注射剂、舒芬太尼注射剂、羟考酮注射剂等。
6.1.5PCA的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出血、感染、导管堵塞或脱落以及镇静过度。
6.1.6临床推荐意见
1)PCA技术作为传统药物镇痛的补充措施,用于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的剂量滴定,频繁爆发痛的控制、吞咽困难、胃肠道功能障碍以及临终患者的持续镇痛治疗;
2)推荐以上常用药物,不推荐μ受体部分激动剂或激动-拮抗剂。基于临床研究的结果,氢吗啡酮适合持续模式给药(静脉或皮下),镇痛效价优于吗啡;鉴于羟考酮注射剂缺乏临床研究,不推荐用于鞘内给药;
3)临终患者的镇痛治疗方案中通常需要联合镇静药物,并参考近期治疗方案,首选推荐咪达唑仑联合吗啡持续输注。
6.2神经毁损术
神经毁损术是较常用的微创介入技术,根据毁损的方法不同分为物理性毁损和化学性毁损,按照毁损的部位不同分为躯体神经毁损和内脏神经毁损。需要指出的是,癌痛通常采用毁损技术,神经阻滞只适用于诊断性治疗,不建议长期、反复使用。
6.2.1物理性毁损
射频热凝治疗技术是常用的物理毁损技术,其通过射频电流阻断或改变神经传导,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刘炯峰
主任医师/教授
梅州市人民医院
疼痛科
熟悉癌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顽固性失眠,头疼,肩周炎、腱鞘炎、骨关节炎、痛风、跟痛症、及尚...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