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老年人的增龄改变及老年病的特点《实用内科学》-老年医学
2018年10月22日 【健康号】 杨秀云     阅读 6146

【老年人的增龄改变】

老年人的增龄变化除了形体的改变,其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生理、生化储备能力降低,调节功能减退。

【形体的变化】

伴随增龄,老年人身高下降,这是由于脊柱椎间盘逐渐变薄、脊柱弯曲、椎骨扁平化以及下肢弯曲等所致。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因而发生脊柱压缩后凸;老年性白发由两鬓开始,然后为额部、头部,最后枕部,白发由少而多,最后可全白;老年人出现皮肤皱纹和老年性色素斑。

【循环系统的变化】

(一)心肌的变化  心脏的泵血功能取决于组成心室壁的心肌细胞的功能。伴随增龄,老年人有功能的心肌细胞逐渐减少,为心肌细胞活动提供能量的ATP酶的活性降低,心肌细胞纤维化,心肌细胞中脂褐素的沉积也不断增加,心内膜逐渐增厚,心外膜的脂肪增多,影响了心脏的功能。这些变化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脏向组织的供血量和供氧量减少,向心脏本身的供血量也减少,这是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心脏传导系统的变化  正常心脏搏动的启动点是窦房结,老年人的窦房结等与传导有关的结构出现脂肪浸润、水肿或退行性变和纤维化,以及窦房结内起搏细胞数量减少,所以老年人常有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心脏传导阻滞等。

(三)心脏瓣膜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脂肪沉积、淀粉样变、纤维化和钙化,心脏瓣膜也增厚、变硬,瓣膜、瓣环的钙化增加,常累及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由于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变形,影响了瓣膜的正常开放与关闭,从而产生'狭窄与关闭不全,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造成心功能不全。

(四)血管的变化  老年人血管壁的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使血管的弹性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导致高血压的发生率随增龄而升高,一般以收缩压升高最为常见。管壁的钙化使得血管变厚、变硬,其弹性和舒张性降低;大、中动脉血管(包括冠状动脉)内壁上可见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老化和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血流的阻力增加,会导致组织的缺氧和缺血。如果血管内有粥样斑块脱落或血栓形成,就会发生更为严重的疾病,例如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这两类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源就是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一)解剖组织结构的改变

1.鼻、咽、喉  老年人鼻黏膜变薄,腺体萎缩,分泌物减少。伴随增龄,咽喉黏膜感觉和会厌反射功能降低,咽缩肌的活动减弱,易产生吞咽障碍,也易使食物及咽喉部寄生菌进入下呼吸道,导致吸入性肺炎。

2.气管、支气管和肺泡  老年人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皮萎缩、增生、鳞状上皮化生、纤毛倒伏、杯状细胞增多;黏膜弹性组织减少,纤维组织增生,可伴透明变性;黏膜下腺体和平滑肌萎缩;老年人小气道的杯状细胞数量增多,分泌亢进,黏液滞留,使部分管腔变窄,气流阻力增大,容易发生呼气性呼吸困难,并常发生早期小气道萎陷和闭合。由于管腔内分泌物排泄不畅,发生感染的机会也增多。老年人肺泡壁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肺泡的弹性回缩力减弱。

3.胸廓和呼吸肌  老年人胸廓最显著的改变是胸廓的前后径增大,横径变小,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增大,多呈桶状胸,顺应性明显下降,导致呼吸活动更多由膈肌与腹壁肌肉来实现。老年人呼吸肌的肌纤维减少、肌肉萎缩,同时脂肪组织增多。

(二)肺功能的变化  老年人的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增加,时间肺活量和呼气流速也降低。老年人肺换气功能减退,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气体交换膜的有效面积减少,肺泡和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

【消化系统的变化】

(一)口腔及食管的变化  伴随增龄,老年人出现牙齿松动、脱落,咀嚼功能减弱,唾液腺逐渐萎缩,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净功能减弱,易导致牙周病和龋齿的发生。食管黏膜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食管的蠕动功能下降,使食物停留在食管的时间延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进入胃的食物很容易反流回食管,造成胃食管反流。如果此种现象经常发生,会反复刺激食管的上皮细胞使其异常增生,也可以引起食管癌的发生。

(二)胃肠的变化  老年人的胃肠黏膜开始萎缩,消化酶分泌减少,小肠黏膜逐渐变薄,细胞数量减少。小肠壁平滑肌和消化腺逐渐萎缩;加之血管的退行性变化,对肠壁的血液供应减少,使老年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减低。老年人容易出现诸如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及便秘。

(三)肝、胆、胰的变化  伴随增龄,老年人肝脏的重量减轻,其大小、血流和血流灌注逐渐减少,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变小,肝脏中的脂质和脂褐素增多,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明显下降。老年人的胆囊壁增厚、囊腔变窄、容积变小,导致收缩和排空能力减弱,胆汁分泌减少,容易因胆汁潴留而发生胆结石。老年人的胰腺腺泡萎缩,分泌的消化酶随之减少,严重影响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的消化和吸收。老年人的胰岛萎缩,胰岛素的分泌量也减少,这是老年人容易发生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泌尿系统的变化】

(一)肾脏的变化  老年人的肾脏发生萎缩,肾脏重量减轻,体积变小,肾小球与肾单位也逐渐减少。肾小球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脏功能减退。肾小管细胞减少,基底膜明显增厚,上皮萎缩,脂肪变性,以近曲小管最为明显。老年人的肾脏对感染、血压变化等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发生急性肾衰竭的危险性增加。对一些药物代谢产物的清除能力减弱,这是老年人容易发生药物性肾损害的主要原因。

(二)输尿管的变化  老年人输尿管的肌层变薄,支配肌肉活动的神经细胞减少,输尿管收缩能力降低,尿流进入膀胱的速度减慢,且易反流。

(三)膀胱的变化  老年人的膀胱肌肉逐渐萎缩,肌层变薄,纤维组织增生,膀胱括约肌萎缩。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导致老年人的膀胱贮尿、排尿及控制能力下降,表现为膀胱容量减少或残余尿增多,甚至尿潴留。常发生尿频或尿急,甚至尿失禁,女性老年人常有压力性尿失禁。

【血液系统的变化】

(一)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  老年人的骨髓腔变小,造血组织逐渐减少,部分骨髓细胞被脂肪和结缔组织所代替。胸腺、淋巴组织和脾也逐渐萎缩。

(二)外周血液成分的变化  伴随增龄,老年人的红细胞寿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轻度缩短,老年人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不随增龄而变化,但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可有4个或更多叶的核。T淋巴细胞的绝对及相对计数最早开始减少。老年人外周血的血小板数虽无明显变化,但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增高,凝血因子(如Ⅷ因子)增多,纤溶系统相对活跃,因此老年人常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一)下丘脑的变化  伴随增龄,老年人下丘脑的重量减轻,血流供应减少,结缔组织增加,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老年人的某些下丘脑激素如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的活性降低。

(二)垂体的变化  老年人的垂体重量较中青年减少约20%,细胞分裂锐减,血流供应减少,结缔组织增加。伴随增龄,老年女性促卵泡激素(FSH)、催乳素(PRL)的分泌增加,FSH/LH明显增高。老年男性也可见血浆PRL水平升高,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GH)和抗利尿激素(ADH)呈进行性下降。

(三)肾上腺和甲状腺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肾上腺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皮质醇、雄酮和调节水盐代谢的醛固酮的分泌都减少,血液和尿中皮质激素及其代谢物的含量也降低。老年人甲状腺素、三甲状腺原氨酸(T3)及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前二者与基础代谢率降低有关,而T4的减少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之一。

【神经系统的变化】

老年人的脑组织逐渐出现萎缩,细胞数量减少,重量减轻。脑回缩小,以额叶、颞叶、顶叶最为显著,皮质及神经核变薄或变小,脑沟加宽,侧脑室扩大,脑脊液增多,脂褐素沉积。老年人身体的平衡功能减弱,步态蹒跚且犹豫不决,故老年人跌倒较为常见。老年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和位置觉等敏感性降低,向中枢神经传导以及从中枢反馈的信息量均有减少,传导速度变慢,反射迟钝,因而老年人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改变、应急能力差和运动障碍等。

【精神心理的变化】

随年龄增长,老年人记忆能力下降,主要是近期记忆力明显减退,以有意识记忆为主,无意识记忆为辅,再认能力尚好,回忆能力较差,表现为能认同熟人但叫不出名字,机械记忆不如年轻人。老年人的情感和意志过程随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的不同而有极大差异,老年人可出现情绪不稳、易激动、忧郁悲观和意志消沉等表现,突出表现为失落感、自悲感和孤独感。老年人对健康和经济的过分关注与担心产生的不安与焦虑,保守、孤独、任性,把握不住现状而产生的怀旧和发牢骚等。

【老年疾病的特点】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减退,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对疾病的反应性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老年人的疾病谱与中青年不同;即使患同一种疾病,老年人和中青年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老年疾病的特点择要简述如下:

(一)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  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代偿能力差,感觉、体温、呼吸、咳嗽、呕吐等神经中枢的反应性降低,使一些老年疾病的临床症状极不典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老年人可无典型的心前区疼痛,仅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仅有一般性的衰弱或意识障碍,或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或表现为肩痛、牙痛等;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也显然较年轻人多,特别是伴有糖尿病者有更多的无痛性心肌梗死,故容易因延误诊断而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诊治老年病人时,必须全面地检查,仔细地观察,以免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抢救时机。

(二)多病共存  老年人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先后发生变化,故往往有多种疾病同时存在。老年人患多种疾病可能是青中年疾病的延续和逐渐累加,也可能是老年期的新发病。多病共存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同一器官的多种病变,以心脏为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肺源性心脏病、传导系统或瓣膜的退行性病变可同时存在;也可以是多系统疾病同时存在,如不少老年人患高血压、冠心病,还同时患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或伴肾功能减退等。老年人的多病性在感染、创伤或出血诱发之下,很容易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在治疗老年人疾病时必须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全部病史,抓住主要矛盾,权衡利弊缓急,制定个体化、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方案。

(三)病情重,变化快  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差,临床表现不典型,当出现明显的症状或体征时,往往病情严重或迅速趋于恶化。由于组织器官的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差,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时,容易出现各种危象和脏器功能衰竭,如严重脱水、酸碱平衡紊乱、意识障碍、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等。如老年人的消化性溃疡,平时无明显胃肠道症状,直至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才就诊,发现时已并发出血性休克和肾衰竭,病情迅速恶化。老年心肌梗死起病时仅感疲倦无力、出汗、胸闷,但很快出现心力衰竭、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诊治老年患者时应对诊断及治疗问题进行全面考虑,高度重视并严密监护,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四)易发生意识障碍  老年人不论患何种疾病,都易发生意识障碍,这与老年人患有脑血管硬化,脑供血不足,加之各器官功能减退有关。当老年人发生感染、发热、脱水、心律失常等时,容易出现嗜睡、谵妄、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一旦原发疾病得到控制,意识障碍也会好转。意识障碍的出现为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多困难,此外在分析老年人意识障碍时,必须排除医源性因素(如服用安眠药、抗抑郁药所致),要及时进行鉴别,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五)并发症多  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老年人患病后常可发生多种并发症,这是老年病的最大特点。

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老年人的脏器呈萎缩状态,细胞外液明显减少,细胞内液不仅绝对量减少,而且在体液中所占比重亦明显降低。同时老年人的内环境稳定性差,代偿能力减退,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另外,老年人口渴中枢的敏感性降低,因此饮水量不多,即使体内缺水也可无口渴感,容易发生失水,水分的丧失必定伴有电解质的紊乱,同时常有酸碱平衡失调,其发生率高,且进展迅速。

2.多脏器功能衰竭  由于老年人的脏器储备功能低下,免疫力减退,适应能力减弱,机体的自稳性差,在疾病或应激状态下如感染、创伤、出血时,很容易发生功能不全或衰竭现象,其中以心、肾、肺和脑的功能易受影响。感染诱因中肺炎占70%~80%,其次为腹部感染;创伤诱因中以跌倒、大面积烫伤、手术为主要因素;出血诱因以上消化道大出血为多见。老年人一旦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其病死率除与年龄有关外,还与受累器官的数目多少相关,受累3个器官的老年患者病死率为57.1%,受累4个及4个以上者几乎百分之百死亡。

3.感染  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减退,在慢性疾病的基础上容易并发呼吸道、胆道及泌尿系统的感染。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瘫痪、肿瘤、长期卧床,应用化疗药及抗生素者更易发生多重感染,例如真菌感染。感染既是老年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又是其重要的死因,故要高度重视老年病人并发感染的防治,以防发展为败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4.血栓和栓塞  老年人常因各种疾病或手术长期卧床,易发生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严重者可致猝死。这与老年人的肌肉萎缩、血流缓慢及老年人血液黏度增高有关。故应注意卧床老年人主动及被动的肢体活动及翻身。

(六)病程长,康复慢  老年人发生急性病变后,受损组织的修复及器官功能的恢复过程较年轻人缓慢。例如当老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血管基础情况较差,心肌梗死后功能恢复常不理想,泵衰竭较多见,中远期预后较差。恢复期卧床时间大多较长,卧床本身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不佳、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排便困难、排痰不畅以及肺炎、压疮、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这些附加情况和并发症常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化,肺部感染使血氧分压更加降低,全身缺氧加重;排便困难及肺栓塞甚至成为猝死的诱因等。正因为病程长,康复慢,老年人及其家属容易对疾病的痊愈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消极情绪,因此医务人员要耐心,对预期目标切勿操之过急,以免短期内达不到明显效果而动摇;同时应鼓励病人及家属树立信心,做好有关宣传教育和说服解释,使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配合诊疗。

(七)药物不良反应多  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药物代谢与排泄降低,药物在体内代谢速度缓慢,使药物在机体内的半衰期延长,长期使用易引起蓄积中毒;同时,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中青年不同,加之多药合用等原因,老年人用药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年龄越大,应用药物种类越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所以老年人用药剂量宜小,如洋地黄只需要青壮年的1/2或2/3量;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需慎用,可用可不用的药物最好不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老年人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程度往往较成年人严重。

(八)对治疗的反应不同  伴随增龄,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降低,表现为代谢水平下降,药物易在体内蓄积,耐受能力降低,治疗量与中毒量更加接近。个体间的差异扩大,应用于一例老年患者毫无反应的剂量,对另一例老年患者可能会发生致死的作用,故更应强调治疗的个体化。另一方面,同样一种治疗药物,在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反应不同,疗效不同,不良反应也不同。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太星.现代老年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1.

2.耿德章.中国老年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Tallis R,Fillit H.Brocklehurst’s Textbook of Geriatric Medicineand Gerontology. Edinburgh:Churchill Livingstone,2003.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杨秀云
主任医师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呼吸内科,老年医学科...
呼吸系统,鼾症(打呼噜、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特需专家,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