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什么是乙肝的“母婴传播”?如何阻断“母婴传播”?
2019年01月15日 【健康号】 张永     阅读 4723

    乙肝是经血传播性疾病,不规范的输血、输液、针刺、注射以及与破损的皮肤黏膜相互接触的直接或间接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乙肝病毒的传染。有许多乙肝患者或感染者都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特点,不仅家人中兄弟姐妹感染有乙肝病毒,而且他们的母亲往往也是乙肝患者或感染者,医学上把母亲感染乙肝病毒,传染给下一代的现象,称为“母婴传播”,所谓“母婴传播”是指患有乙肝或体内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妊娠期间或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密切接触(哺乳等)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也叫“垂直传播”。“母婴传播”是乙肝最重要、最具威胁的传播方式。孕妇携带乙肝病毒,并非100%地会传染给下一代,是否传染取决于孕妇所携带的乙肝病毒的数量和母体的基因缺陷,如果孕妇为乙肝“大三阳”(乙肝病毒e抗原为阳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也为阳性,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高达90%左右;但是如果孕妇乙肝病毒e抗原为阴性(小三阳或小二阳),乙肝病毒DNA也为阴性,其感染率仅有30%左右。这就是为什么有乙肝家族聚集性倾向的家庭中,有的被传染,有的不被传染的原因。具体说来,“母婴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分娩时,婴儿通过产道,母体内病毒可乘机从婴儿的口腔黏膜、轻微皮肤擦伤处侵入,这种情况最为多见。第二,孕妇在分娩前,体内的乙肝病毒从子宫胎盘直接侵人胎儿体内,这种情况称为“宫内传播”。第三,母亲在分娩后通过哺乳等行为与婴儿密切接触(乳汁、唾液中也含有乙肝病毒),通过婴幼儿破损的皮肤黏膜将传染给下一代。乙肝母婴传播在我国甚为普遍,是我国乙肝传播的主要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乙肝患者或病毒感染者70%以上都是通过母婴传播造成的;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防治乙肝的关键。阻断母婴传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同时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保护效果更好。每一位孕妇都应在产前到医院做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的检查(乙肝五项等),如果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尤其是HBV-DNA阳性的,婴儿出生后应当及早注射乙肝疫苗。除接种疫苗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分娩时最好到医院产房分娩,尽可能防止分娩过程中的胎盘创伤及母血污染婴儿破损的皮肤、黏膜。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内科张永

    1992我国卫生部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要求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种费用需由家长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需支付接种费;自2005年6月1日起改为全部免费,列为强制实施的计划免疫项目,无论在何处出生,都要接受乙肝疫苗接种。如果婴儿因故未能接种疫苗,应该尽快联系医院,进行补种。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国际组织的援助下,我国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工作取得显著进展。2002年以来,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从纳入前的80%提高到2004年的90%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从纳入前的60%提高到2004年的75%。GAVI项目地区共有1100万儿童接受了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其中,在西部省份和贫困地区,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从64%上升到2005年的90%,首针及时接种率也从47%上升到67%。乙肝作为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其防治工作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卫生部也制定了《2006 ~ 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旨在通过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至2010年使我国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并降低由乙肝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率。具体目标是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我国儿童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也得到有关国际组织的好评。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具体方法: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剂量应大于等于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ug重组酵母或20ug中国仓鼠目卵母细胞(CHO)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C,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 ug重组酵母或20 ug CHO乙肝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各10 ug重组酵母或20 ug CHO乙肝疫苗)。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护率高于前者。

    对H 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ug重组酵母或10ug CHO乙肝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ug重组酵母或10ug CHO乙肝疫苗免疫;对成人建议接种20ug重组酵母或20ug CHO乙肝疫苗。对免疫程序无应答者(未产生保护性抗体的)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

    以往不主张乙肝“大三阳”产妇给自己的孩子哺乳,以防母婴传播。新生儿接受了主、被动免疫后血清中抗-HBs持续阳性者,可以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在出生12 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注射1次HBIG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的有效期只有1月左右,而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抗-HBs)可维持5~8年。另外,约有10%的正常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可分析具体情况,必要时联合胸腺肽注射以促进抗-HBs的产生。

    为防止大三阳孕妇宫内传播,以往各地曾流行过在妊娠第7个月(即怀孕第28周)起给孕妇每月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直至婴儿出生,婴儿出生后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之后再按要求注射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方式。由于安全性、有效性均不确切,该方法目前已淘汰不用。仅对新生儿采取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即主、被动免疫相结合),其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可高达95%一97 %。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张永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
肝病内科,中医内科
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慢性乙肝、丙肝、胃炎、结肠炎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