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神经源性膀胱的药物治疗
2022年10月18日 【健康号】 张鹏     阅读 1997

神经源性膀胱

单一药物治疗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有限,联合不同治疗手段(如M受体拮抗剂和间歇导尿)才能更好的保护脊柱裂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上尿路功能和提高长期疗效。

1、改善储尿期症状药物

⑴ M受体拮抗剂:M受体拮抗剂是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DO)的一线药物,其疗效和安全性已经获得广泛的循证医学证据。M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副交感神经通路,拮抗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M受体拮抗剂可以增加患者膀胱容量,减少NDO诱发的尿失禁;该类药物也可能影响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力,导致膀胱剩余尿量增加。因此需充分告知患者在服用M受体阻断剂的同时,常需要配合间歇导尿来及时排空膀胱。目前,M受体拮抗剂以口服剂型为主,M受体拮抗剂国内常用药品有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药物使用2周后逐渐达到最佳疗效。若患者服用一种药物效果不理想或出现不能耐受时,可考虑的增大药物剂量、更换另一种M受体拮抗剂药物或联合使用两种不同的M受体拮抗剂以取得最大治疗效果。对于肝肾功能损害、胃肠蠕动减弱、胃肠道梗阻性疾、正在治疗的窄角性青光眼、重症肌无力、先天性或获得性QT间期延长的患者慎用M受体拮抗剂。口干、便秘、头痛、视力模糊是常见的M受体拮抗剂的不良事件,心血管系统(室性心动过速)和中枢神经系统(认知障碍、头痛等)最为严重。

⑵ 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β3肾上腺素受体是人膀胱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其兴奋后引起膀胱逼尿肌松弛。已有研究报道,低剂量β3受体激动剂(25mg)能缓解多发性硬化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频、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且耐受性良好,无口干、便秘、认知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2、治疗排尿期药物

⑴降低膀胱出口阻力药物:α受体拮抗剂(坦索罗辛、阿夫唑嗪、赛洛多辛、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和萘哌地尔等)可以有效降低膀胱出口阻力,改善排尿困难症状,减少膀胱剩余尿量,同时可降低部分患者自主神经反射亢进(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迷走神经抑制,出现以阵发性高血压为主的反射现象,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出汗、皮肤潮红、起鸡皮疙瘩、脉缓、胸闷、恶心、呕吐等)的发生率。α受体拮抗剂副作用主要为血压降低,因此治疗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

⑵ 增加膀胱出口阻力药物:α受体激动剂可增加膀胱出口阻力,从而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合并轻度压力性尿失禁,但缺乏高水平询证医学证据支持其在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有效性。

⑶ 治疗逼尿肌收缩无力药物:少量文献报道拟副交感神经类药物如氯贝胆碱和溴吡斯的明可增强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力,促进膀胱排空。但目前研究样本量较小,疗效证据不充分,间歇导尿仍是治疗治疗逼尿肌收缩无力的首选治疗11。

    综上所述,脊柱裂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建议采取包括药物治疗在内的联合方式来治疗下尿路障碍。M受体拮抗剂是储尿期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一线治疗选择,α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排尿期膀胱出口阻力,不推荐采用拟副交感神经类药物治疗逼尿肌收缩无力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