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打孩子的理由,你赞同么?
2020年04月30日 【健康号】 高鸿云     阅读 8293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 ,对于打小孩,东西方文化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传统的东方观点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打是疼,骂是爱”,尽管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已经不认同打孩子,但事实上打孩子的现象仍不少见。其实,大人打小孩,大多有三个理由:
1. 作为一种教育方式;
2. 被孩子惹火了,没忍住;
3. 父母有情绪,拿孩子撒气;
       第一种理由是争议最多的理由。当说教和提醒无效时,父母自觉或不由自主地会用“打”解决问题。打完了,孩子暂时“老实”了,父母觉得尽力了,亲子战争暂告结束。这种状况会鼓励父母下次继续用这个“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行为。但问题行为常常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下次仍旧会出现,父母就会沿用“打”这个“有效”方法。比如,做作业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经常因为同样的问题被父母反复打骂。对多动症儿童的调查显示,遭到父母打骂的机会远远高于没有多动症的正常儿童。事实上,对于这部分孩子的问题,打并没有用,而是需要用更为有效的行为管理方法,甚至药物治疗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行为管理的方法不是讲道理,也不单纯是奖励,父母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有兴趣的父母,可以持续关注我的后期文章。
      我们很多成年人回忆起童年挨打的经历,有时并不觉得影响了我们的心理健康,甚至有人还觉得是“有效”的。
        但这种“有效”作用是有前提的:
1. 儿童年龄需在3岁到8岁之间,此时孩子需要建立基本行为规则,但自控能力弱,逻辑思维不足(比如不理解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当语言和行为管理无效时(此处是重点),直接的疼痛感可以强化规则的作用。而3岁之前打了不理解,只有恐惧;8岁之后能做到的理解了不用打,不会做的打了也没用,其他方法比打更有效。
2.针对的行为必须是儿童能力范围的,如果不会做,再打也没用,就像打不能让多动症的孩子上课专心;
3. 需要及时“打”,紧接着错误行为,并有明确的规则,只有最严重的行为才能用“打”,“打”只能是偶尔为之,并且孩子需知道为啥行为挨打,之后才会避免再犯;
4. 要“打”得疼而无伤,打轻了,孩子无所谓,打重了, 伤着孩子,事与愿违,所以,需要事前决定好打的方式,原则是无伤害;
5.要全家大人态度一致,情绪稳定,否则,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错了。
       这里决非是赞同“打小孩”,但孩子也绝不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打孩子的第二种理由往往最常见,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想打孩子,但孩子却惹得你心火上窜,不打不快,这种情形和第三种主观上拿孩子撒气不同,打孩子主要的原因是忍不住,可以尝试如下做法:当你面对孩子,感觉情绪要失控时,立正,向后转,朝前走。这样眼不见,就心不烦,不会导致发泄式打骂。但需要注意的是离开后需要有人替代照看孩子,以保证安全。
      第三种理由可能没有人会赞同,但是事实上也时有发生,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父母需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具体方法有很多,另作分享。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高鸿云
主任医师/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小儿心理科,临床心理...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诊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抽动症、抑郁焦虑、强迫症的诊断治疗以及...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