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医发生学(连载)——第二章中医学知识要素及其结构特征
2020年05月02日 【健康号】 谭春雨     阅读 7863

认识一个人,首先需要从其外观构形开始,认识中医学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章 中医学知识要素及其结构特征

文化知识的产生形成,首先离不开形而下感性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不过,仅有感性实践经验的堆砌,还不足以使其具有普适性应用价值。

因为感性经验始终是表象零碎的,只有对这些散杂百态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归纳抽象,导出事物普遍的共性特征,并做出相应形而上因果机制逻辑上的理性解释时,这门知识才可能具备真正广泛的实践指导价值。所以,对于一门知识来说,形而上的理论认知,同形而下的经验积累一样不可或缺。

感性经验知识是客体外在具象属性通过眼、耳、口、鼻等感知器官投射到人脑认知世界的直观映像。

事物具象知识的这种产生形成及积累过程是相对被动的,是认知客体真实属性特征在人脑识海中的客观再现,整个过程鲜少个人主观意识思想的参杂。所以只要认知对象同一,那么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种语言,其最终形成的知识内涵本质也必然同一。

和感性经验知识相比,形而上的理论知识是非具象的。非具象的知识只能通过研究者个人主观能动的意识思辨来间接建构。

人的意识思辨活动受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习俗,以及研究者性格特点、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所以即使面对同一事物,由于各人认知角度、认知路径、认知方法、思维逻辑等的不同,常常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认知结论。

因为研究对象不同,形而上的理论知识也分门别类。其中以解释宇宙本源及宇宙演化普遍规律机制为宗旨的哲学文化,因其原始返终,包罗万象的时空胸怀,而成为诸如医学等一切专门实践应用学科的思想基石。

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从知识的形成过程看,人类先有围绕不同个体事物直观具象层面上的知识积累,然后才有针对整个时空万象内在机制层次上的理性思辨知识产生。

在理性思辨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中,最初必然会经历一段相当长时期的探索尝试阶段,以便凝练方向,明确目标,勾勒思路,创造方法。

人类第一次真正具有形而上意义上的哲理性思辨知识体系,是根植于理性文明启蒙时代的神学文化。

其时,人们受启于自身情感智慧的可塑性及能动创造性,以联想比附类推的思辨方式,提出宇宙万物是由一位或者一群无所不能的,具有类似于人类智慧创造力的神灵个体或族群所创造掌控,从而形成神创世界观。

神创世界观以高度人格化的神作为宇宙造物主,认为宇宙万象皆是万能神的杰作。

出于不断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利益诉求,人们对世界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过。神创世界观形成之后,人们一方面继续不断总结积累各种直观具象的经验知识,另一方面也在不断通过生活实践,检验神创世界观的可靠性及真实性。

漫长岁月中,先民正是得益于这种持之以恒的新知积累,以及针对神创世界观的反复验证及其批判反思,逐渐创造性地形成各具特征的思辨性唯物论宇宙哲学观。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劳动生产力的逐渐提高,到十三世纪,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为开端的科学文化,在实证主义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以技术科学为基础的唯物论宇宙哲学观。

从最初原始经验形式的朴素唯物观知识时代,到其后的唯心神学理性时代,再到思辨性唯物论时代。从十三世纪开始,科学唯物观又逐渐走向时代前台。这是智慧人类在数十万年间走过的大体文化创造路径。医学作为其中的专门知识之一,也从自身漫长的成长历程中映现了这种人类文化知识普遍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特征。

医学的根本目标在于防治疾病,维护人类心身健康。要实现这个任务,一方面需要直观了解人体生长壮老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生理病理活动规律,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总结各种影响心身健康的体内外环境因素,如气候、饮食、药物、情志、生活方式等。最早的医学文化正是这种直观感性经验知识的朴素集合体。

原始经验医学本质上是一种直观的形而下唯物观文化。这种形而下的经验知识,因为认知对象的相似乃至相同性,所以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民族中,只有语言表述符号方式及其实践内容的不同,不存在视角方向及体系结构方式上的明显差别。

当人类初步掌握自身生命活动的直观规律特征,及影响自身心身健康的直观体内外环境因素之后,就需要在形而上层次上对其内在的因果机制作出符合人类思维逻辑的解释,以期能够得到相应形而下生活实践的验证。这是凝练升华及推广普及这些直观医学经验知识,使其能够真正广泛运用于临床的前提基础。

要实现医学文化从形而下经验知识到形而上理论知识的升华,不仅需要全面认知个体人的生命时空过程,还需要全面把握人类的起源发生形成及其繁衍生息的时空过程。只有穷究人类生命的来龙去脉,阐明其中的因果逻辑奥秘,才称得上形而上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惟其如此,才能系统解释临床经验知识的原理,并据此理论,将其进一步推广普及。

由于这种形而上学文化知识构建规律的客观需求推动,原始经验医学在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都无一例外地开始从其时其地流行的理性哲学文化中,寻求可资借鉴利用的思想理论及其思维方法,以便构建属于人体生命学范畴的生命本体观、演化观、存在观等。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原本散珠一样的原始经验医学知识,通过特定哲理文化的钩串塑化,各归其位,有机组合,脱胎换骨形成具有鲜明哲学文化基因特征的,呈现出清晰立体时空结构模式的,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具有普遍临床指导使用价值的系统性医学文化知识体系。

因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哲理文化知识的差别,世界各地的医学文化从此走向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流派纷呈之路。

同样,中华民族医学在经历了最初很长一段时期的经验知识沉淀积累之后,得益于不同时代不同宇宙哲学观的影响渗透,先后形成了以神创世界观为哲学理论基础的巫祝医学,以思辨性唯物论观为哲学理论基础的古代唯物论医学。近代西学东渐后,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又接受了基于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基础的科学唯物论医学模式。

这其中,汉民族为主体创造的,以道、气、阴阳、五行、六气等学说为理论构建灵魂的思辨性唯物论医学,因别于近代以来源自西方科学文化基础的实证主义唯物论医学模式需要,特将其称之为中医学。

医学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医疗养生保健的实践活动。中医学的临床医疗养生保健实践,包括望、闻、问、切为核心的四诊方法,以及方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养生治病方法。

这些医疗养生保健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因循经验进行,究其思想根源,都承载着特定的形而上生命学理论,如精气学说、外邪学说、生命阴阳学说、命门三焦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

精气学说、外邪学说、生命阴阳学说、命门三焦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超越了形而下的实在具象范畴,属于形而上理性文化。

这种形而上理性生命学知识体系,就其构建形成过程看,除了必需的形而下感性实践经验知识基础支撑外,在更高的形而上层次上,又受道、气、阴阳、五行、六气等学说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宇宙哲学指导。

所以,中医学的显性知识层次有三个:

其一是临床医疗保健的实践技术方法,如四诊、方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等。

其二是关于人体生命活动原理的认知学说,如精气学说、外邪学说、生命阴阳学说、命门三焦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

其三是指导构建人体生命学理论体系的道、气、阴阳、五行、六气等宇宙哲学知识。

如果超脱人体生命学范畴,继续追究道、气、阴阳、五行、六气等学说的实践思想根源及其产生形成过程。就会发现,这些独具特色的宇宙哲学知识,深根于先秦黄河流域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的核心是旨在服务农耕生产的天文历法学和气象物候学。所以,进一步追溯中医学哲理文化的滋生土壤,视焦就汇聚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及其气象物候学文化中。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