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术后调养之术后怎么吃(五):以“衡”为补
2021年08月25日 【健康号】 何宜斌     阅读 8069

术后患者如何理解这种“平衡”呢?

先介绍一个名药:



配方出自下面这位清代名医:

吴瑭(1758~1836),字配珩,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少习儒,十九岁而父病亡,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遂立志学医,广购方书读之。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


乾隆癸卯〔1783〕秋,吴瑭赴京师,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得读吴又可《温疫论》,顿开茅塞。癸丑岁(1793),京师流行温疫,友人强起之治,但所见大抵皆已因误治而成坏病者,吴瑭治之,尚存活数十人,而死于世俗凡医之手不可胜数。吴瑭因而著成《温病条辨》,前后化了六年时间,提出“三焦辨证”理论,故为温病学派之圭臬。此后吴氏以医为业,孜孜汲汲四十余年,屡起沉症。晚年著《医医病书》(1831)二卷,针砭时医弊端,阐论医德,亦为世人所重。其医案得后人汇辑整理成《吴鞠通先生医案》(一名《吴氏医案》)五卷(一作四卷),亦医家喜读之书。


在吴瑭所著《温病条辨-治病法论》中论到:“治中焦如,非不安“。其本意为治疗中焦病证时,宜选择适当的药物及治疗方法,调节脾胃升降之功能,恢复其平和的生理状态,犹如秤所保持平衡一样。


既然在中焦(主要指人体的脾胃消化系统)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强调“平衡”,那么从日常的健康调理角度,也需同样要谨守这种“平衡”原则。


术后患者如何理解这种“平衡”呢?


一、在日常临床术后调养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患者总担心自己营养不足,关注的焦点是:“我应该多吃点什么,多喝点什么?”


我们先看一下专业研究的结论:

1、过去以谷物为基础的消费模式正在逐渐转变为以高营养价值食品为基础的消费模式。

2、从1961年到2017年,中国居民的人均能量摄入增加了2倍多。目前中国的食品消费问题已经从绝对数量短缺逐步转变为结构失衡,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肉类摄入过多。肉类,特别是红肉或加工肉类的高摄入量,与癌症发病率有很强的正相关关 系。超重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对我国居民健康的严重威胁和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3、从国家层面调查1961年—2017年的中国饮食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已由摄入不足阶段过渡到摄入过量阶段。

4、目前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仍然不健康


也就是说,曾经的摄入不足和如今的摄入过量,都不利于健康。


二、要有个“出入量平衡”的理念:

“出入量平衡”多用于临床重症患者的管理




如何将这种“出入量平衡”概念应用到术后日常生活调理中?


可以学习一下我们周围工地施工的工人



看他们大块吃肉、大口吃饭,身体个个棒,少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


再看看我们自己,早出晚归,不晒太阳不流汗,这个不想吃,那个不能吃,控油、控碳水化合物.......,结果,个个疲倦,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


重要的区别是,工人体能消耗大,饮食摄入的能量不会长时间在体内堆积。


所以,术后调养之术后怎么吃,第五个原则以“衡”为补


术后患者的饮食调养,必须从“出入量平衡”入手,不要一味关注“”:吃什么、喝什么?


更要关注“”:动什么、排什么?


至于怎么动,怎么排,敬请关注后续推文!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