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疫情暴露的脆弱心理,极端事件呈现低龄化,救救孩子们!
2020年04月29日 【健康号】 唐明刚     阅读 8160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一份历时3年多,涉及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参与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的数字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校园朗朗的读书声,是社会恢复正常秩序的重要标志。

如今,国内疫情在全民防控的共同努力下,已渐渐恢复了平静,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开学复课都在有序进行,校园里的读书声又开始响起,似乎,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看起来,疫情灾难似乎已经过去,社会逐渐都回归常态了。然而最近时有传出的各地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却让人的心又揪了起来。

2月29日,河南邓州一名年仅14岁的女孩服药自杀,因为家庭贫穷、父母残疾,没有钱购买上网了使用的手机,无法按时听学校网课而选择走上绝路;

3月3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名五年级的少年因为上网课不认真被家长训斥:“在家不好好学习,上网课都不积极......”,结果,孩子从楼下跳下......

3月10日,一名16岁男孩是因为母亲提醒上网课而不满,所以拿刀假意伤害自己,吓唬母亲;

3月27日,深圳龙岗两名十四岁的女生坠楼,经抢救无效身亡;

......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一份历时3年多,涉及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参与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的数字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的关注和焦虑,本该是花季青春的年纪,却在绝望中走向自我毁灭,给家庭带来无法承受的灾难。

看着那些遭受灭顶打击而精神崩溃、痛不欲生的父母,心真的很痛,他们这一生,都将在巨大的丧失中痛苦绝望,心如槁木。

即使时间过去再久,心里那道被撕裂的伤口也无法愈合,不敢再去触碰。

我们在惋惜这些鲜活生命逝去的同时,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究竟是谁扼杀了他们本该快乐的一生?

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当心理问题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倾向,造成一个又一个无法弥补的惨痛事件,这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了,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

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中小学生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承受的压力,除了繁重的学习以外,各种名目的兴趣班、技能培训都在压榨着孩子的时间,把他们变成为一台台只会学习的机器。

而过度的保护又让他们失去了品格成长的机会,导致整体呈现出心、智、体发展的巨大失衡。

孩子的天性本该是玩耍,尤其是低龄段的孩子,他们从玩耍中体验和接触世界,感知自我,在兴趣中开阔视野、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专注和探索的精神。

按照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六岁起,孩子的注意力开始从父母的身上转移到同龄的伙伴身上,积极向外探索。

他们在与伙伴的玩耍中,学习和探索出沟通、协作、配合的能力,又从这些能力上,衍生出信任、勇敢、积极、乐观、坚强、独立、承担责任和承受挫折的品格。

 

 这一时期,是孩子的性格快速丰富和成长的阶段,他们开始加快社会化进程,在实践中锻炼,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

所以说,扼杀了孩子的玩耍天性,除了扼杀快乐,还扼杀了他们人格成长的机会。

当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只剩下枯燥的学习时,孩子的人格发展之路就会变窄,失去了社会生存能力的获得。

丧失了体验冒险,也就丧失了勇敢和坚强;

丧失了品尝失败,也就丧失了抗挫和承担;

丧失了相互合作,也就丧失了体察和责任。

而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缺少上述品格,又导致他们在面对各种压力时,失去了释放和承受的能力。

这使得他们的人格发展变得单调,失去了协调,性格趋向于胆小、怯懦、自私,变得局限。也失去了积极活泼和自我调节的功能。

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一个现状,智力在强化教育下不断被拔高,心智却变得越来越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差。

归纳一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负担的不断增大和家长高期望值带来的压力,让孩子承受越来越大的心理负荷;

第二、失去必要的玩耍机会,孩子的心理压力缺少缓解和释放渠道;

第三、缺乏抗挫体验和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

第四、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阻碍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

第五、父母缺乏心理教育和疏导的能力,对于孩子的心理异常缺乏警觉,无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因此,孩子们在高焦虑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变得越来越失趣、退缩和封闭。

 那么该如何解决呢?以下几点需要父母们掌握:

第一,因为大环境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教育的竞争依然会让孩子们面临压力,因此,父母需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指责社会,批评孩子。

第二,理解和接纳孩子,学习灵活的沟通技巧,用陪伴和鼓励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问题,让他们得到心理支持,勇于面对困难。

第三,培养孩子的边界感,对于他们的错误和任性,坚决说不,杜绝放纵娇惯,让他们明白凡事都有边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第四,和孩子平等的交流沟通,避免“虎爸虎妈”式的粗暴教育方式,关注他们的心理活动,进行必要的疏导。

而这需要父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者参加心理教育课堂,学习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如果孩子处于青春期阶段,变得情绪敏感易怒,更需要家长理解,必要时可以通过心理机构进行心理辅导。

第五,注重培养孩子在人际关系上的抗挫折能力,通过参加训练营或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体验失败,体验拒绝,体验打击。在体验中学习成长,获得抗挫的能力。

这一点尤为重要,很多孩子心理崩溃并非完全是因为学习压力导致,而是一些在我们看上去几乎微不足道的“小困难”带来的压力。

在这种时候,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面临的“小困难”,而不是以成人的思维去粗暴的解决。

 比如一个孩子因为偶尔起床晚了,害怕被老师批评,不肯去学校上学,当家长面临这个问题时,如果站在大人的角度,觉得这个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然后把孩子教训一番,勉强送到学校,自己离开。

而在孩子眼里,这却是他非常恐惧去面对的压力。

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过冒险的锻炼,他的思维会很局限,缺乏冒险的勇气,也缺乏承担挫折的能力。

这样,他的思想就会被逼进死角,面对被老师惩罚、被同学嘲笑的情境,他的恐惧感和羞耻感会成倍的放大,完全超出你所能想象和合理范围。

而这个时候,父母的态度就把他推到了绝境,他会感觉自己孤立无援,无法面对接下来的巨大“灾难”,最终导致心理崩溃,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

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他们一起克服那些在你看来微不足道、而对他们来说是天大困难的“小问题”,用智慧的方法,给他们内心力量和支撑,并鼓励他们妥善的解决。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虽然很绝对,但值得父母们深思。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正处于蓬勃成长的时期,世界是充满奥妙的,未来是充满期待的,他们有着最旺盛的生命力,渴望成长和壮大。

而作为父母,你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放慢你们的脚步,耐下性子,陪伴和鼓励,倾听和接纳他们。

原创申明:本文系“老唐说心理”原创文章,如有侵权,将追诉相关法律责任。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迷茫中得到安抚,不再恐惧。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